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吴云昌淮河,是我国五大水系之一;淮河,又是我国南方和北方、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一条著名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流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区。长期以来这里就有“淮河两岸鲜花香”、“走千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和传颂...  相似文献   

2.
1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概况 “九五”期间,国家开展了“三河三湖”的水污染治理,使淮河、太湖等流域水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流域的水污染并未得到有效遏制。2000年统计结果表明:七大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58%的断面为Ⅲ类水质,22%断面为Ⅳ类水质,20%断面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各流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3.
钟益 《文学教育(上)》2008,(24):151-151
这首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历来受到世人推崇,尤其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成了许多立志投身社会,报效人民的有志人士的座右铭。人们从中读到的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这种看法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又会觉得有些不对劲。“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就是“低下头甘心为孺子当牛”。  相似文献   

4.
潘启雯 《成才之路》2009,(24):I0012-I0012
有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说得好:“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对于企业持续的生命力而言,一时的“快”.并不重要;长久的“远”,才是关键一企业注定要“一群人走”。企业的领导多会确立目标、拟订计划、带领团队一起前进,然而未必会有预期的良好效果,那往往是因为: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企业员工本身,都未曾怀有真正的紧迫感。举世公认的领导力和变革管理权威的代言人约翰·科特教授将在他的《紧迫感》中告诉人们:如何在组织中建立真正的紧迫感,如何在足够大的人群中建立足够强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5.
两个欧阳修——你是哪一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感情色彩迥异。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  相似文献   

6.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警策之句,则如梦里的一声钟,长鸣惊心。因为这样的语句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引证、咀嚼,有如“文眼”,使文章“活”起来,或灵气飞扬,或大气凝重,使文章的价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谙此术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7.
小笋子 《红领巾》2010,(4):14-15
一个家伙走在路上,他没有名字。 如果有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就会反问一句:“你说呢?”  相似文献   

8.
标点摭谈     
文田 《语文知识》2006,(9):40-40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书时使用圈点法断句。这种圈点法古人称为“句读”。所谓“读”是指一句话的意思没有完.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句”则是指全句意思已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引下,2018年初河南首创了“翻译河南”工程,以河南的文化符号来讲述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其中包括“淮河文化”卷,“淮河文化卷”主要讲述了淮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字里行间拥有大量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专名、术语和典故等,所负载的文化意蕴深厚。文章以诺德“功能+忠诚”翻译理论为指导,选取“淮河文化”卷中独具特色的民俗篇和音乐篇,主要从术语、句段和语篇三个层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淮河文化意象,探讨淮河文化意象的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有一个人在外地出差,回来时,乘上了火车,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件大衣忘在旅馆里了,便只得等火车在第一站停靠下来后马上改乘回去的车,再到旅馆寻取。幸好,那件大衣已让住在隔壁的另一位乘飞机后走的朋友带走了。那位朋友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离开任何地方之前,都要再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遗忘了,有没有什么还得补做一下。她有一句‘名言”,那就叫“千金难买回头看”。‘狗头看”,并不难,但有时人们往往不这样做,于是就出了差错。那位乘火车的朋友别的不说,一来一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担着心思,如果在临走前…  相似文献   

11.
我在家最小,又是独苗,可是妈妈老说我是“小傻瓜”。上星期天,表叔进城赶集来到我家。我一边迎上去,一边喊道:“妈妈,表叔来了!”妈妈随便寒喧几句便进里屋去了。我给表叔倒茶敬烟,高兴地谈笑着。坐了会儿,表叔站起来要走。我忙喊:“妈妈,表叔要走了!”“别让表叔走,就在这儿吃中饭!”妈妈声音出来了,人却未出来。我想表叔很少来,回乡下吃饭赶不上,便说:“妈妈说了,就在这儿吃中饭。”这时表叔的脚已挪到了门口,我急忙跑上去抱住表叔的腿,连拖带拽地把表叔拉了回来。饭后表叔走了,我高兴地说:“妈妈,是我把表叔留住…  相似文献   

12.
清华 《少年读者》2009,(7):19-23
侯小宁和侯小闹来到长蛇阵第一关。若雨老师提醒道:“这一关里有许多‘重点句’,作用非同小可,应该紧紧盯信。如果粗心的话,是难以发现的。”他们俩找了一阵,侯小闹自言自语道:“怎么就找不到呢?它和我捉迷藏吧!”侯小宁说:“有几个长得有点像,但没有把握……”若雨老师又提醒道:“只要找到点题句、中心句、过渡句,就能破阵。”  相似文献   

13.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行知先生认为.行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一切知识都来源于行动.行动就是实践的过程,如果抛开行动,一切思想、创造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如果行动缺乏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4.
典雅、气派的东南大学建筑逸夫馆,二楼东面是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走进研究所所长王志功教授的办公室,迎面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个镜框,里面写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那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是王志功教授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王志功教授的肺腑之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997年从德国学成归来的王志功教授一直秉承矢志报国、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国的微电子光电子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它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16.
张汉清 《云南教育》2002,(28):36-36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两句一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一般须对仗,全诗限用同一平韵。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标题中略去“七律”二字,看来编者的意图是不希望把律诗常识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教者,只要大体把握即可。△走泥丸“走泥丸”有其出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地。”本来的意思是山坡上滚动弹丸,比喻顺势便易,诗人用来指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如同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走”,在古汉语里有急跑、快跑之意,“走泥丸”既喻红军不怕乌蒙磅礴,又暗示红军行军迅捷,不可…  相似文献   

17.
上句中的宾语由“疑问词how 动词不定式”构成。疑问词如where,what,when等都有类似用法。这种形式相当于一个从句,但如果句子中的宾语由“疑问词 动词不定式”充当,则该句是简单句,如果句子中的宾语由一个句子充当,则该句是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例如: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了解了世纪宝鼎的样子和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为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对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世纪宝鼎”这一珍贵的礼品不知集中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劳动。知道都有哪些人吗?(生自由发言,师归纳板书:设计者、铸造者、装运者、赠送者、介绍者……)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某一角色,你将怎样勇敢地承担、圆满地完成国家交给你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良好祝愿呢?先想一想,上述这些角色分别该做些什么?(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凭借课…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几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对其中的“弟走从军阿姨死”一句一般都没有人去深究,而是按字词的常用意义去理解,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弟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对这样的解释如果做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弟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这对技艺超群、姿色绝伦、  相似文献   

20.
刘金生 《天津教育》2005,(11):19-19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很人性化的提法:走进新课程。是啊,面对新课程,不“走”进去,就不能亲身感受到;不“走”进去,就不能成为新课程改革队伍中的一员。毫无疑问,走进新课程的关键在如何“走”。“走”对了,“走”好了,就能够走进。可如果是以下三种情况,想走进,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