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横山村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十五日(1696年10月10日),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日(1771年7月13日)。在清代历史上,陈宏谋不仅是广西而且也是全国一位名声显赫的人物,有理学名臣、岭表儒宗之称。他自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进士后,平步青云,先经少宰王沛檀的推荐,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受任翰林院检讨。雍正四年,任吏部验封司郎中,兼理该部文选、考功两司的事务。雍正七年,考选浙江道监察御吏,仍兼郎中。不久,授扬州知府,仍带御史衔,得便宜奏事。后迁江南驿盐道,仍带御史衔,摄安徽布政使。继之,署江宁布  相似文献   

2.
<正>俞廉三,字(?)轩,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是清末的重臣之一。1894年由冀宁道迁湖南按察使,1896年调任山西布政使,1898年任湖南布政使;戊戌政变后,接替陈宝箴升任湖南巡抚;1902年调任山西巡抚,次年病免;1907年出任修订法律大臣,协理开资政院事宜;1911年(宣统三年)任仓场侍郎。清帝退位后返回原籍。  相似文献   

3.
祖远 《老年教育》2013,(2):16-17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桩从清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贪污案。自封疆大吏到州牧县令,被判处死刑的多达100多人,其中56名被砍掉了脑袋。这就是轰动朝野的甘肃全省官员谎报灾赈、贪污捐监粮的大案。这桩特大贪污案的首犯,就是乾隆曾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望。王望是山西临汾人,自举人捐纳知县,累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调任甘肃省布政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  相似文献   

4.
《镜花缘》小说作者为有清学者李汝珍。汝珍,字松石,河北大兴人(今属北京)。生卒年不可确考。据有关资料推断,大约出生于乾隆癸未廿八年(1763)以后,卒于道光庚寅十年(1830)以前,有年近七十。李汝珍兄弟三人,兄汝璜,字佛云;弟汝琼,字宗玉。李汝珍早年生活在家乡。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近二十岁时,随兄长李汝璜移家海州板浦(今属江苏连云港市)。李汝璜以监生资格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直至嘉庆四年(1799)卸任。嘉庆六年(1801)又调任淮南草埝场大使,方举家迁去。李氏居于海州板浦近二十年。汝珍后半生的活动,主要也在海州周围。不过,他曾于嘉庆六年任河南县丞,参加治河,于嘉庆九年(1804)回到江苏。此后,有记载云其再度赴豫,不过语焉不详。因汝珍续娶为海州许氏,因而“久作寓公”,一直居留在海州一带,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5.
《称谓录》及其作者梁章钜——兼论中国古代的称谓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梁章钜(1774—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年自号退庵,福机长乐人。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个清皇朝由极盛向衰败剧烈转化的关键时代。1807年嘉庆壬戍七年中进士,历官庶吉士、礼部主事、主客司主事、礼部员外郎、大清通礼馆纂修、内廷方略馆纂修、荆州知府、荆宜施道、荆州钞关监督、江南淮海河务兵备道、江苏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兼署两汇总督  相似文献   

6.
《廿二史札记》是清中叶的考史名著之一。它所考正史,实际包括从《史记》至《明史》全部二十四史,因《旧唐书》、《旧五代史》未被当时清王朝列为正史而没有计入数内,故称它为二十二史札记。作者赵翼,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字耘松(亦作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生于1727年(雍正五年),卒于1814年(嘉庆十九年)。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秀才后,到北京刘统勳处修史。1754年(乾隆十九年)由举人选用内阁中书。1716年(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1772年以母老辞归,不复出仕。“甫中岁即乞养归,优游标下者将三十年,无日不以著书为事”。(见李保泰《廿二史札记  相似文献   

7.
正眉州彭氏家族,坐落在今天的眉山市丹棱县。彭氏家族从彭万昆开始,家族开始走向一个兴盛,雍正和乾隆时期彭氏家族在科举上大放光彩。其中,彭端淑是雍正十一年(1733)文进士,彭肇洙雍正十一年(1733)文进士,彭遵泗乾隆二年(1737)文进士,彭端第雍正时期武进士,彭大力乾隆元年(1736)武进士,彭承绪乾隆十八年(1748)武进士,一时人称"彭氏一门六进士,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叶的政治家陶澍(1779—1839年)不仅荡涤了盐政积弊,而且在倡导海运上作出了成绩。1825年(道光五年),他由安徽巡抚调任江苏巡抚后,和两江总督英和、江苏布政使贺长龄新辟从吴淞口至十(氵效)这条入海道,并奏请以江、松、常、镇、太仓之漕百六十万石归海运,过令山、大  相似文献   

9.
一、清乾隆十年本《铜山县志》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铜山在任知县张宏运主修的《铜山县志》是现今世存五种以“铜山”命名的铜山县志书中版本最早的。铜山县境即古彭城县境,一度裁县入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州为府时,又复置县,始取境内铜山为名。而本县志书亦始有以铜山为名者。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江苏部》中并列著录有陈振藻纂修的乾隆十六年本《铜山志》,有误。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资料室之原本,此乃  相似文献   

10.
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生,四岁丧父,家徒四壁。年十四为童子师;十七补县学附生,开始科举之路;十九试高第,补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高中举人。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名(?)。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经科举,他考中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过士,曹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12.
漕运、盐法、河工在明清两代,被称之为“三大政”。他们不仅直接关系着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和物资供应,而且和广大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清嘉道年间,由于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三大政”弊端丛生。其中两江地区,既是清朝财赋之区,漕粮、盐课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又是河工的重点,境内江河湖汊密布,其弊更为突出。道光元年(1821),陶澍(1779~1839)任安徽布政使,旋擢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至道光十九年(1839)病逝,在江南为官十九年。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陶澍竭尽精力,治理“三大政”,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试就陶澍对漕运的整顿和改革,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廿二史考异》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它考订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二十二部所谓的“正史”。从目录上看,还有《续汉书》,系从《后汉书》中析出。作者钱大听,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雍正六年(1782年)生,嘉庆九年(1804年)卒。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岁)中秀才。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六岁)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九岁)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编修,(扌瞿)右春坊右  相似文献   

14.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奉调任徐州知州。任职期间,勤政爱民,亲率军民抗洪抢险、抗旱兴农,构筑黄楼,发现煤炭,深得徐州父老的崇敬与爱戴。值其知徐九百一十周年之际,赋七律一首,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15.
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人,他自幼立志“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上不能做之事”,受“有功夫读书便是造化,以学书济世方见文章”的庭训影响下,胸怀大志,岁愤苦读.清雍正元年(1723)考取进士.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35年间,历任浙、滇、苏、陕、赣、鄂、豫、闽、甘、湘及两广等十二行省的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职,后迁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赏加太子少傅、少保、太傅,不但为“清代一代名臣,第一流政治家”(《广西文献》第二十五期),且“平生笃守宋儒之学,而能践履,见诸行事,所至以教育人才为已任”(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被后人誉为“清代理学名臣,岭南儒宗”(谢永雄、雷坚《广西历史知识》),在教育上有他精辟独到的见解,本文就其教育思想主张作一评述,以与方家共榷.  相似文献   

16.
正马丕瑶(1831~1895),字玉山,号莲溪,安阳县蒋村人,清代广东巡抚。"中原第一官宅"马氏庄园的主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城)、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  相似文献   

17.
<正> 清初,辰州府、沅州、靖州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属湖南布政使司,并移偏沅巡抚驻长沙。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设置流官代替土司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并置芷江县,六年改辰沅兵备道为辰沅靖兵备道,驻沅州。四十三年移驻镇竿城(今凤凰)。嘉庆二十二年(1817)析沅州府芷江县地置晃州厅,直隶布政使司。  相似文献   

18.
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清王朝,尽管有过励精图治的蓬勃发展阶段,但降至乾隆中期,随着政治相对稳定和经济某种程度的繁荣,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逐渐倦勤政务,骄侈淫佚之风日炽,吏治渐趋腐败。乾隆前期,皇帝虽然对贪官墨吏严加惩处,但是贪污之风却刹不住,到了乾隆后期反而愈演愈烈,大案接连出现。 乾隆后期,最大的集团贪污案,是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的侵吞“监粮”案。甘肃旧例,百姓可以输豆麦捐国子监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一旧例被革除。三十九年(1773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因甘肃地瘠民贫,户无粮储又时有灾荒,向朝廷请求恢复捐监旧例,筹粮备赈。乾隆批准勒尔谨奏请,特调浙江布政使王亶望改任甘肃布政使,主持收粮捐监工作。 王望是原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他以举人捐纳知县,历官至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赴任甘肃仅半年,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就向皇帝报告,收捐19017名,得豆麦827500余石。这巨额粮食,引起乾隆怀疑,发“四不可解”谕诘问勒尔谨:一、甘肃民多艰窘,安得有近2万人捐监?二、民食尚且不敷,又安得这么多粮食捐监?三、捐监粮多达82万,经久必陈腐,又将安用?四、即使每年借给民间,何不留于闾阎,听其自为流转?勒尔谨回奏,甘省报捐监者,多系外省商民。安西、肃州系新疆新辟门户,商民必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大怪杰郑板桥诞生300周年纪念。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扬州府同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四岁时丧母,靠乳母和姑母抚养成人。早年过着贫穷的生活,30岁前后来到扬州以卖画为业。雍正十年(1732)考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山东省范  相似文献   

20.
乾隆间福建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是福建刻书史上的一件大事。利用新发现的《四库全书》纂修档案等史料,考订福建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书》始于乾隆四十三年而非乾隆四十二年,辨析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九年间翻刻武英殿四次颁发70种聚珍版的进度,并梳理其间历任巡抚任职等情况,基本确定主事者为福建巡抚富纲、雅德等而非福建布政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