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2008,(3)
"改变浮标的沉浮"是《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第二个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研究各种使浮标上浮或下沉的方法,但侧重于通过改变体积的大小来改变浮标的沉浮。有位教师对这个活动进行了研究,在几次试教时分别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结构的浮标,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因为要参加市优质课竞赛,我选择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一次试教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先用课件激趣引入,然后按照书上的三个活动来依次做实验。每一次实验明白一种方法,再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来自制潜水艇。试教后,发现明显地存在以下问题:1.第二个试验———借助浮标表现出体积的变化引起沉浮的变化,很难成功。2.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制潜水艇时,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重新钻研教材和学生动手能力后,我又设计了第二次的教学过程:先用课件激趣引入,然后在实验活动部分,将原来的三个活动合并为两个活动,并发给…  相似文献   

3.
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体的轻重有关;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在经历了这个思维矛盾冲突后,能够从物体本身考虑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所以在后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中,学生从物体本身的角度考虑出发,设想并尝试运用各种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在这个活动结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及分析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体的轻重有关;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在经历了这个思维矛盾冲突后,能够从物体本身考虑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所以在后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中,学生从物体本身的角度考虑出发,设想并尝试运用各种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在这个活动结束时,出现了本单元的第三个教学时段,除了从物体本身出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改变液体从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大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沉的,…  相似文献   

5.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物体的沉浮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尝试“改变物体重量来改变物体沉浮”、“改变物体的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并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  相似文献   

7.
幼儿的发展是借助两方面因素实现的,一是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二是教师为幼儿学习提供的支架。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并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不断得到丰富、重组和提高。一般来说,幼儿在探索沉浮转换时大致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在对物体的沉浮特性作出判断和简单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逐渐意识到物体的沉浮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继而借助其他物体的沉浮特性尝试沉浮的转换,最后脱离外部条件的支持,仅通过改变物体自身条件实现沉浮转换。所以,文中提到“大部分幼儿”“简简单单”地把沉在水底的物品放在了可以浮在水面的材料上,并不说明幼儿不肯动脑,简单模仿,而恰恰说明了这个班幼儿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需借助外部因素完成沉浮转换的阶段,尚未达到通过改变物体自身条件实现沉浮转换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有一人,好钓鱼。初始,他坐在池塘边,手持钓竿,很有耐心地垂钓,每有鱼儿吞咬香饵之际,他的心便随沉浮的红色浮标一起跳动,不时泛起兴奋的涟漪。钓得一条鱼的时候,不论大小,他都会欣喜如捕到一只蝴蝶的孩子,脸上溢满得意的笑。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五年级科学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会改变.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为改变物体的轻重和大小.物体的沉浮就会改变。鉴于此.教材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相似文献   

11.
大问小提     
【案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教材中开始的活动是让学生试着把各种大小和轻重不一的物体放在水中进行沉浮观察,在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沉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正>"浮标",浮于水面的一种航标。它是锚定在指定位置,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指示浅滩及危及航行安全的碍航物的水面助航标志。"浮标"的特点是任何风浪都无法使它改变定位,更别说沉没了,因而它能一如既往地指引航船安全航行。对职业教育而言,也必须有自身价值定位的"浮标",才能锁定和标示正确的办学方向,引领人们正确的行动和做事,保证职业教育的航船驶达目标的彼岸。  相似文献   

13.
“浮标”,浮于水面的一种航标。它是锚定在指定位置,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指示浅滩及危及航行安全的碍航物的水面助航标志。“浮标”的特点是任何风浪都无法使它改变定位,更别说沉没了,因而它能一如既往地指引航船安全航行。对职业教育而言,也必须有自身价值定位的“浮标”,才能锁定和标示正确的办学方向,引领人们正确的行动和做事,保证职业教育的航船驶达目标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位教师组织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活动的大体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耀华 《科学课》2008,(7):58-59
一、改进实验的背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是小学科学的经典内容,主要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按照教科书的思路,我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两项前期观察、整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蓝宇遥 《物理教师》2005,26(2):8-19
用阿基米德定律来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直观的实验,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实验方法一般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或是改变液体的密度,用这些方法演示物体的下沉或上浮效果好,但做物体的悬浮实验则不易成功,把物体悬浮在液体里任何深度就更难实现了,  相似文献   

1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引导幼儿利用提供的材料,大胆探索船为什么不沉. 3.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共同分享创造成果,乐意与同伴合作.  相似文献   

18.
钱芬 《学前教育》2006,(5):38-39
小班幼儿操作能力较弱,因此,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往往很难组织。自己探索,他们要么无从人手,要么乱来一气;要求过于具体,又太死板,会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发挥。如何做到既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又能使操作有序、达到目标呢?小班组决定通过“一课三议”的方式来进行研讨。小班组正在开展“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于是,我们决定把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作为研究课例。分头设计活动方案。两天后,罗老师写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目标定为让幼儿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活动目标:1.乐于参加探索物体沉浮小实验,乐于参与集体游戏。2.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能用图画和符号进行记录。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活动准备:盛水的大水缸一个,盛水的水盆5个,盛放小物件的塑料盘5个,游戏挂图1幅,喜羊羊、懒羊羊、慢羊羊、狼堡图片各1张,录音1段,灰太狼图片4张,课件1份,积木、塑料玩具、玻璃球、回形针、金属钥匙等小物件若干,观察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