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瓶梅》的贡献,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和广泛历史内涵的不朽形象西门庆。从赚钱方式与金钱用向角度来看,西门庆不仅不能称为新兴商人的代表,相反,他的所谓经营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主要是负面效应。他的人生轨迹始之于贪恋女色,败之于贪恋女色,而以经商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认为唐僧为金蝉予转世,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他多灾多难;他执着于取经事业,且心怀慈悲,不恋女色.究其实,唐僧既非金蝉子转世,也不具有一身非凡的肉体,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且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普通人.他的灾难是他人设置的,他去取经是被逼无奈的,他的慈悲是表面现象,不贪恋女色也是因为他人不允许.总之,他就是他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一把工具.  相似文献   

3.
张泠 《现代语文》2007,(12):15-16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寡人之于国也》阐述了他治国安邦的理想主张。孟子认为,统治者正确的执政理念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最根本保证;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最基本条件。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才会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述,表现了他人生观和世界观中的核心内容——和谐。  相似文献   

4.
康熙皇帝是一个爱美人但更爱江山,感情深沉细腻的人。他近女色但绝非爱情至上。他生前先后有过三位皇后,五十多位嫔妃,居清朝各帝之冠。  相似文献   

5.
宋玉的《讽赋》是针对“楚襄王好女色”的专题讽谏文章,全文借自我辩白,概括了女性示爱的典型规律和男性自律的基本规范,为君王认知女色和应对女色提供了经验性借鉴,其讽谏的实质是止欲与戒淫。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读人     
何宗焕 《湖南教育》2006,(10):44-45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 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  相似文献   

7.
“食色性也”。就连亚圣孟子也把亲近女色当成人类的天性之一,而《水浒传》中诸英雄却普遍把亲近女色当成罪恶。梁山好汉除了活宝矮脚虎王英外,大都不喜女色。水浒英雄对于女性是淡薄的。  相似文献   

8.
论张闻天的党性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闻天同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有着崇高的党性修养。勇于承认错误、彻底改正错误,严于律己、朴素廉政,无私无畏、勇于坚持真理,淡泊名利、不贪恋权位,忍辱负重、奋斗不止,是他党性修养的显著特征,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他党性修养的基础,研究和学习他的党性修养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虽然具有“多情”的特质,但他的“多情”更多地具有“渔猎女色”的成分。虽然他在得势之际修建六条院将众多女性接到其中供养,似乎有“博爱”的味道,但并非是对所有世人的广济,而且,他让众多女性不同程度的遭受了“情感暴力”。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小说的绝大多数都包含了一个情爱主题,一个类似于穆天子追寻西天瑶母以实现情欲与道德超脱的追寻母题。他在解决追寻母题的二律悖反时沿用了传统的“发乎情,止于礼”的模式。郁达夫心中有两个矛盾的“自我”——逆子的郁达夫与才子的郁达夫。前者是叛逆的,后者是传统的。郁达夫的内心矛盾在其小说中表现为女色与女圣的矛盾,但对女色原型的认同终占上风。这是其小说在当时能引起巨大轰动并保持长久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作者采用文字学、修辞学、历史上同名同姓现象并以史实加以界定等多种艺术手段,在作品中多处给以暗示,可证西门庆形象完全脱胎于明武宗.  相似文献   

12.
陈灿是清末云南的一位重要官员,辛亥革命后,陈灿离任归里,将宦滇时的文稿选编为<宦滇存稿>.<宦滇存稿>向来以研究相关问题的原始资料而著称,是研究晚清滇中、滇南社会历史较为珍贵的资料.该文试对<宦滇存稿>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并对<宦滇存稿>的史料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亲属称谓语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他亲属称谓语则是亲属称谓语中比较独特的构成部分,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主要探析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类型、特点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海游记》对中国海岛形象模式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游记》是一部清代改革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具有海岛地域背景的海洋文学作品。它彻底颠覆了秦汉时期追求的海上仙山、唐宋时期海客漂流海岛奇遇、明代《西游记》海洋情结等海岛形象的奇幻模式。通过对海外岛屿社会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与现实相似的社会画卷。作者笔下的海外没有美好的仙境,也没有理想的社会。作者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投射到《海游记》的文本创作中,体现了他对天朝现实的失望,对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塑造了狄希陈这个严重"惧内"的人物,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具有一种受虐倾向。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综合能力不足等因素使狄希陈产生受虐冲动,希图以妥协、消融进强大外在世界的方式获取安全感。这一过程具有强迫性、自伤性,并最终导致受虐倾向的形成。在大量明清小说作品中,以"惧内"为表征的这种倾向的普遍出现代表了一种社会异动,颠覆了传统伦理纲常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6.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初儒臣张伯行不仅以学术与事功之双美彪炳史册,更以“天下清官第一”而饮誉其时。他一生为官政声显赫,经世事功颇可称述。撮其要者厥在如下诸端:治理水患、赈济灾民,以救民于水火;惩治贪污、革除弊政,汲汲于政治新风之营建;兴办书院、刊刻儒书,以兴起教化,移风易俗。对于清初地方社会秩序重建甚至“康乾盛世”的到来,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8.
艾青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价值的诗人,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显得有些薄弱。现有的很多研究都集中于对其抗战时期表现民族苦难和社会承担的诗作研究上,对其表现自然风景和心灵安静的诗作涉及较少。对艾青“牧歌”式的作品进行反观,以期恢复一个以诗歌写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面完整而真实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省山是山西长治市沁县清末诗人,曾任云南、江苏等地五县县令。他在与当地百姓的长期交往中,比较关心下层民众疾苦,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也有所揭露。他的诗作以通俗朴实的语言,再现了清王朝走向衰败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但在二百余年来,王省山的诗作一直湮没无闻,实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损失。沁县史志工作者对王省山诗集《菜根轩诗钞》的发掘,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位类似杜甫的以诗写史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20.
身为满清贵族大员的桂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原因是受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与投降派之间斗争的经验教训、传统思维认识方式、传统文化和心理因素及君主独裁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