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二册《昆虫》一课,我们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法,分三步安排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意无形地引入新课。课一开始,教师说:“我要大家采集的蚂蚁、苍蝇,蝴蝶……等小动物带来吗?请你们先观察蚂蚁的外形。看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份?每个部份都长着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上"探究蚂蚁的通讯"是这样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都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蚂蚁是不是和蜜蜂一样有"头领"?……于是引导学生课下通过上网下载、查阅书刊和询问家长等方式来搜集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昆虫》一课的教学,学生很难把“昆虫”和“虫子”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而形成抽象的“昆虫”概念。他们只知道蚂蚁、蜻蜓等是昆虫,却不知道昆虫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先注意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然后依次看看蚂蚁的头部、胸部、腹部各有些什么。使学生逐步学会先整体(身体)后局部(头、胸、腹)和按顺序(头→腹)观察的方法。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总是这里看一下,那里看一下,很难抓住事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第四册中《人的营养》一课课文长,涉及问题多。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自学指导、实验论证法,效果较好。 1 激发求知欲望,感知教材 上课开始,先提出一大串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做衣服要用什么材料?盖房子要用什么材料?做课桌要用什么材料?人要长成健康的身体需要不需要材料?让学生们讨论,然后  相似文献   

5.
《猫和兔》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很多学生家中都饲养着猫和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我是这样上这节课的: 一、指导亲自感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有目的感知才是观察。在讲课前一周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观察思考题。(1.猫的身体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长得什么样?猫怎样运动?怎样捉老鼠?猫吃什么?怎么吃?2.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都是什么样?兔怎么运动?怎样吃食物?吃些什么?)由家里养了猫  相似文献   

6.
昆虫世界     
蚂蚁眼睛:有复眼和三只单眼,雄蚂蚁的视觉系统比较发达,但是雌蚂蚁和工蚁的视觉系统由于退化,看不清什么东西。下巴:发达的下巴适于搬运食物,另外,从下巴液腺中可以分泌警报物质,味道比较淡的时候表明召集同伴,味道较浓时表明逃亡警报。蚁酸:红蚁的尾部能够分泌出被称为蚁酸的一种有毒液体。问蚂蚁是怎么知道哪里有食物的?答蚂蚁发现食物后会把肚子朝天空翘起向同伴发出信号,表明食物很多。昆虫世界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第四册中《人的营养》一课,课文长,涉及问题多,难度大。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自学指导、实验论证的做法,效果较好。 一、激发求知欲望,感知教材。 上课开始,我先提出了一大串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做衣服要用什么材料?盖房子要用什么材料?做课桌要用什么材料?人要长成健康的身体需要不需要材料?让学生们讨论,然后回答。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  相似文献   

8.
由于新的课标出台,《自然》教材已被新的教材——《科学》取而代之。而科学课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遵循以“扎实知识为前提,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思想,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注重培育学生的五种能力。1.观察能力。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提供生动、形象且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然后根据相关内容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如教学《蜗牛》一课时,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细线。食物(蕃茄片、面包、黄瓜片等),让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怎样运动,喜欢吃什么…  相似文献   

9.
寻访到的蚂蚁如何观察,教材在课的开始就设置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办法来更好地观察,如:放在透明的瓶子里观察;用水把蚂蚁与四周隔开来观察等。不过,这样也引来一些非议:为什么要这样观察蚂蚁呢?为什么要把蚂蚁困住观察,难道不能在大自然中去跟踪观察吗?孩子们对蚂蚁可是有感情的,他们对蚂蚁的最初认识都是在“抬食物”、“搬救兵”、“下雨前的大聚集”这些发生在自然中的难忘印象中建立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理想中的科学探究应该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顿悟与灵感,师生间才会有真诚心、亲和力、信任感。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更富活力呢?一、消除心理定式——富有活力的基础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消除他们的心理定式,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亲近,正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教《蚂蚁》一课时,我提出要他们观察的问题:1.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蚂蚁的头部有什么特点?3.蚂蚁的触角有什么作用?然后让他们分组进行观察。结果学生又提出了许多我没有想到的…  相似文献   

11.
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过那些忙碌的小蚂蚁吗?它们总是在地面爬来爬去,有时候独自赶路,遇到同伴就用触角碰一碰;有时候发现了食物,就会一起搬运;还有些时候,很多蚂蚁还会排成长长的一队。他们在忙什么呢?蚂蚁聪明吗?蚂蚁也喜欢洗澡吗?蚂蚁会不会做游戏?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就让我们和小好奇一起进入蚂蚁的王国吧。(小好奇)  相似文献   

12.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问:什么动物个子小, 力气 大 得 不 得 了, 彼此 从 来 不 说 话, 见面 碰 碰 小 触 角?答:蚂蚁别看个子小, 力气 大 得 不 得 了, 彼此 从 来 不 说 话, 见面 碰 碰 小 触 角。问:什么动物爱睡觉, 白 天黑 夜 全 颠 倒 , 爪 子尖 尖 胡 子 翘 , 老 鼠见 它 逃 不 了 ?答:小  相似文献   

14.
<正>一、从学生的作业谈起题目一只蚂蚁在如图1所示的树枝上寻觅食物(A、B),假定蚂蚁在每个岔路口都会随机地选择一条路径,它获得食物的概率是多少?这是一道人教版教材中的习题.多数学生作业中的做法为:图中共有7个树枝,其中有2个树枝上有食物,因此蚂蚁获得食物的概率为2  相似文献   

15.
儿童爱画画是天性,在自然教学中能否让儿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天性,更好地掌握自然知识呢?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学生在认识和巩固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这一知识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观察中初步画。由于观察是一个重要的感知过程,如果没有恰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欣然 《广西教育》2013,(12):50-50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凯伦·沃斯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办法。那么,要怎样才能确定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呢?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蚂蚁》第一课时时,组织学生对蚂蚁的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我让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并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在观察过程中不能伤害蚂蚁。第二,想出的办法要能够让人观察得仔细。最初,我是这样引导的:师:请你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蚂蚁,然后用笔画一只,你行吗?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自然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在“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方法,讨论归纳观察结论”三个方面下功夫。 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观察?通过观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如教《昆虫》一课,我提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捕捉各种虫子,并要求每人都要捕捉几只大蚂蚁。同时还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让他们亲自观察自己捕捉的虫子。至于为什么观察先不讲,给学生留下个谜,以激发起学生急于观察的兴趣。课堂上,待各小组学生坐好后,我先讲明为什么要观察虫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大家捕捉的虫子,来了解什么样的虫子属于昆虫。学  相似文献   

18.
《昆虫》一课是选择蚂蚁作为研究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日常生活中,学生只能见到在地面上活动的蚂蚁,蚂蚁穴内部的情况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谜。为此我们设计了可以观察的活教  相似文献   

19.
关注课内多,关注课外少一位教师在上《蚂蚁》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很多活动,找蚂蚁、画蚂蚁、研究蚂蚁:它们吃什么?不同窝里的蚂蚁怎样交流?……课上得非常出色。下课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比如,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蚂蚁的天敌有哪些?等等。偶然的,笔者又一次来到这所学校,又见到了那一帮可爱的孩子,问起他们蚂蚁研究得怎么样了。遗憾的是,他们课外并没有进行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偶然出现的问题,而是科学课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学得轰轰烈烈,课后研究却是冷冷清清,或是不闻不问。其…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经常会看到小蚂蚁在室外小花园里出没,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观察并争论:"蚂蚁搬这么多过冬的东西,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味道的?蚂蚁应该和小朋友一样喜欢甜味食物,但不知道蚂蚁喜不喜欢其他味道的食物?"我班的孩子多生长在城市,对大自然缺少观察和了解,且他们上大班后思维更加活跃.为此,我设计此次户外观察活动,希望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通过多通道即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索自然的机会,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自主性、合作性,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求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