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茂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124-126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犹如老子的“有”“无”、“生”“死”。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从重庆涪陵和温州玉壶各具典型的事件出发,从经济因素、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分析“弃考”的原因,并剖析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2020年开始实施的高考选考科目要求“3+3”模式,有效解决了原有“3+3”模式存在的物理弃考问题,“3+1+2”模式则通过设置首选科目的方式基本解决了物理弃考问题。然而,“3+1+2”模式衍生出来的化学弃考问题压缩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门类部分专业类科学设置选考科目要求的选择空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则在整合两种模式选考科目要求的同时迅速解决了化学弃考的问题。三个版本《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的依次出台是一个选考科目要求不断优化、选考科目地位不断调整的过程。不断规范、优化高校的选考科目设置权是重塑高校选考科目要求科学性的必要举措。然而,物理、历史、化学三门科目的地位得以优先保障,生物、地理、政治三门科目的地位亦相应地变相降低。具有强大“指挥棒”作用的高考会放大选考科目地位的差异,这就可能导致高校专业文轻理重问题愈加严重化、高中阶段文科教育愈加边缘化。  相似文献   

4.
《后汉书》中有许多“弃官”的记载,有为孝、义而弃官,有不满时局而弃官,还有逃避惩罚等各种原因的弃官。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时统治者的政策、社会风尚及个体因素等原因所造成。大量的“弃官”行为也有力冲击了东汉中后期的官吏人事制度,最终成为东汉覆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归”字在《诗经》中,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描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三个片段:结婚、回娘家、被弃。本文试图从“归”字在《诗经》中的不同含义入手,结合《诗经》文本和其他一些先秦典籍,探讨其时女性的一些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字典一般称为字书,“字典”名称的出现远在其后,而“字典”作为按一定体式编排、解释汉字形音义专书的通名行于世,更为晚近。关于“字典”的来源与出处,以前学界倾向于《康熙字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专家学者将“字典”名称的源起上溯至唐。笔者认为,新见解打破陈说,富有启发性,但还缺乏确据,本文在此基础上再行探考。  相似文献   

7.
刘芹 《文教资料》2014,(11):18-19
本文通过对日本近现代文学家深泽七郎的小说《槽山小调考》“弃老”现象的分析,并与中国一些民族曾经存在的同样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弃老”的原因,对研究日本文化、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差异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近代抗法战争中的“弃基保沪”是一件至今聚讼不已的事件,本文主要从战略意义的高度来讨论此事,认为此事对台湾乃至中国取得抗法战争的最终胜利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肯定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9.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10.
高芹 《教育导刊》2007,(7):35-37
解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是促进学校教师隐性教育知识显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它隐含了教师在经历关键事件时,要做出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的抉择。解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可以从设计个人研修活动、建立集体交流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档案袋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记叙文是“完形填空”中常考的文体,其内容涉及人物传记、事件叙述等方面,也有少数记叙文在记人、叙事的同时也发表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看法。要做好这类“完形填空”题。需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情态动词“会”有两个基本意义:能力与可能。从情状入手,通过对“会 V O”的分析,认为这一组合中蕴涵着事件的变化或活动时,“会”表示“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14.
“软新闻”通常又可称为非事件新闻 ,是以生产、经营、科研和其它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就、经验、习惯性做法等为内容的报道。它本身不是最新发生的 ,也没有完备的主体内容和时限 ,而是已经存在一段时期 ,侧重事件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概貌性和倾向性的内容 ,是一种关于“面”的报道、“宏观报道”或称“组织性、观点性新闻”。“软新闻”因其“新闻质”是隐性的 ,往往主观色彩较浓 ,真实性难以把握。“软新闻”报道在主题的提炼过程中 ,允许素材和新闻之间存在差异 ;但如果真实性“尺度”把握不好 ,则可能丢失信息 ,曲解事实 ;同时 ,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5.
正如人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当我们在赞美大洋彼岸是“儿童天堂”和“素质教育”的范本时,不能忘了自己正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说话。“素质”与考试原不对立。有学校的地方就必然有考试,重要的是考什么、怎么考。将“素质”和“应试”融为一体,这正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1856年2月中国官府依法将作恶多端的法国传教士马赖处死。结果,法国以此为借口伙同英国对华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马神甫事件”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被载入史册。那么,“马神甫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马赖(AugusteChapdelaine)又译作马奥斯多,1814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农村,20岁开始成为专职教务人员。1843年到1850年间,马赖一直在布塞(Boucey)担任副主任司铎。随后加入了巴黎外方传教会,并在1851年启程来到中国从事传教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双证书”教育在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中,被推到了前沿,甚至被认为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但“双证书”教育并非简单的学历教育加上考一两个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涉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研  相似文献   

18.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坐”与“座”等几组词的辨析,说明汉字在使用上不应该破坏原有的理据。  相似文献   

20.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