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提倡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开放的、综合的,信息技术课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需求,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才能使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和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金洪波 《考试周刊》2011,(87):149-150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雷晓玲 《考试周刊》2014,(34):135-13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初中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显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传洋 《成才之路》2010,(24):73-73
初中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进而更好地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邱微伟 《亚太教育》2022,(16):121-123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素养的基础性学科。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渗透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具备一定信息素养、能够灵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必然是今后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始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职责,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杨瑞彦 《考试周刊》2010,(5):170-170
信息技术教百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把其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必然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式学习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多方面研究,笔者就所获的心得与大家做一下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学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对信息社会的了解,拓宽认知领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因此,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5,(82):120-12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环境(软件和硬件)、教师及学生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刘秀文 《考试周刊》2013,(2):128-128
<正>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获取信息、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运用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奠基。  相似文献   

18.
王留强 《考试周刊》2011,(10):142-143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周峥嵘 《考试周刊》2012,(2):117-118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教师应将其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作者在校本教研课题的促进下,与同组教师共同探讨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夫伟 《成才之路》2013,(29):41-4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服务。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