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两汉隐逸诗赋既有注重感官愉悦的“身闲”活动的描写,也有看重自在心境的“心闲”活动的阐述。先秦两汉时期的隐逸休闲也有着重精神而轻物质、暂时性纾解身心、想象与现实交织等特点。以隐逸诗赋为切入点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休闲文化,既可以关照士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当时的隐逸文化,又可以更好理解休闲的真正实质,对当代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两汉散文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得出一些理论聚焦点,并通过对先秦文论的溯源发现两汉最突出的散文理论是与当时政治文化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尚用”、“尊经”之论,但由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和其理论历史的传承,两汉散文理论终究和文学内部规律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为魏晋文学自觉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叙论紫烟一先秦两汉──文章理论始萌阶段先秦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处土横议、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争论中心是对于“礼乐”制度和“六经”的评价,有关文章理论的观点就从中表现出来。如孔子《论语》关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观点;墨子《非...  相似文献   

7.
<正>姚圣良博士在201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两汉民间信仰与文学研究"(14BZW042)。民间信仰虽悖于正统文化,但对文学艺术却有促进作用。本课题研究以文人信仰世界为中心,着力探讨先秦两汉民间信仰、文人与文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作家的思想意识与艺术构思,注重从文学艺术生成层面剖析民间信仰对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从文人心态切入,通过比较、分析民间信仰与儒道正统思想对作家人生观的不同影响,揭示先秦两汉文学的浪漫特征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时期,道教盛行,方术文化发达,直接影响了先秦两汉小说的萌生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刻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文章对先秦两汉小说人物画廊中的神人异士形象的分析,探究道教神仙方术思想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从中挖掘这些神人异士形象所蕴含的道教的生命意识,说明道教方术文化发展的平民化趋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美感历程大致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朝三个阶段。“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的美是两种重要的美感形式。先秦两汉以端庄流丽为美,唐以后“初发芙蓉”的自然清美则更受到人们的推崇。魏晋六朝则是这两种美感追求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周易·贲》中关于“贲饰”与“白贲”之美的思考,对这一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珍珠,堪称“一代文学”。历代学者都对它做过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国先秦两汉时期辟邪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汉赋的影响,来探究辟邪文化对汉赋创作中的尚奇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享宋公有加礼也”的读法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为“有加”之后是否应该断句。通过对先秦、两汉典籍中“有加”的使用及演变进行考察可知,先秦多用“有加X”结构,两汉由于多音节词增加,因为节律关系,“有”“加”联系日益紧密,“有加”逐渐词汇化。多音节的“X”往往前移至“有加”之前,成为“X有加”结构,可以起到凸显、强调“有加”的作用。所以,从先秦共时语言系统来看,“享宋公有加礼”的读法更加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现实女性题材赋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根据赋家之创作主旨和表达内容,将其概括为“言志”、“抒情”和“其他”三类进行分析论述。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试图对其发展状况与嬗变轨迹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两汉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秦两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典籍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后代作家和作品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时期典籍的影响。因而,学生学习、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的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策略主要有:阅读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书、善于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师友间相互切磋交流、关注新出土文献资料、选一典籍精熟之等。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时期,夜郎族群对外联系较为频繁。通过商贸交易,夜郎与南越结成联盟;通过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夜郎受到了滇文化的较深影响;通过古“夷道”,夜郎与巴、楚及内地有了往来;通过古“栈道”,在与巴蜀交往中,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夜郎区域。秦及汉初,巴蜀与夜郎的交流并未中断。夜郎纳入郡县制之后,通过南夷道,中原文化在夜郎区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各国学者在传记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于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7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古代传记的总体考察”、“先秦到两汉的传记文学”、“汉代以后的传记文学”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处”一般指处所,即“……地方”。这在先秦两汉,尤其是现代,其用法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表现游仙,于小说而言格外突出。文人方士“皆言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求仙访道为小说题材的主流,其覆盖面之深广,声势之浩大,为其他历史分期所难企及。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先秦两汉小说苑囿里,是和古代神仙方术的传播息息相关的。详尽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的领域中价值颇大。  相似文献   

18.
“奇服”不奇“余幼好此奇服兮”中“奇服”一词 ,教材注为“奇特的服装 ,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等”。人教版教参也就据此理解为屈原自小爱着奇特服装 ,以示德行高洁 ,志向远大。这种解释或许本于王逸的《楚辞章句》 :“言己怀德不用 ,复高我之冠 ,长我之佩 ,尊其威仪 ,整其服饰 ,以异于众也。”殊不知 ,《周礼·阍人》中严格规定 :“奇服怪民不入宫。”而且先秦时期 ,“服以为礼 ,服以为仪” ,冠服与仪礼是密切关联着的。试想 :深谙礼制的楚大夫屈原 ,又怎会穿着奇装异服出入宫廷呢 ?也许有人认为 ,这只是诗人借机表露自身的高洁品质而已 ,…  相似文献   

19.
灵魂崇拜是民间信仰传承原始思维的根基和核心,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的灵魂观为后世灵魂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雏形。梳理和阐释先秦以来灵魂崇拜的特征和发展脉络,探究当时民间信仰与道教、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历史真貌,发掘灵魂信仰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为解读先秦两汉的神秘文化和我国断代史的信仰志和生死观研究提供相关视角。  相似文献   

20.
<正>有的同志说,先秦两汉的古籍凡称“诗曰”“诗云”,一律是指《诗经》。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请看《战国策》中的一些“诗曰”和“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