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本语文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老师在上《陋室铭》时有学生问:既然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那位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设疑并通过补充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明确了两个问题:其一,刘禹锡是"不可能过得悠闲自在的";其二,刘禹锡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最后得出结论:"作者并不是有意疏远老百姓,真正疏远的是黑暗的官场。"  相似文献   

2.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3.
高品质语文教学源于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基于文本从而开展教学解读,即教师把解读文本时的思考感悟进行智慧转化,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遵从课标精神、体现教材意图、把握真实学情是实现教学解读的一般路径。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学设计为例,呈现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之间隐形的关键转换路径——教学解读,从而架起文本、师生与课堂的生命通道,真正实现学科育人。  相似文献   

4.
毛咏梅《石壕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解读权交给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可分为学生自学解读、合作探究共同解读、教师启发学生解读三种情况。其目的就在于扎实地提高学生自读文言诗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解读】 文本解读主要有文学性赏析和教学解读两种,由于文学性赏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转换成教学解读,因此教学解读才是接近课堂实际的解读。在教学中,我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去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根本与关键。一则《祝福》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采取专题辩论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学生文本解读思想观点出现分歧,文本意义探究发生偏离。这则《祝福》教学的文本解读批评引发以下三条重要启示:文本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语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专题辩论不失为解决文本解读思想分歧的重要路径;好课并不在于教师的精彩表现,而在于教师发挥作用让学生观点言论出彩。  相似文献   

7.
多元解读一直以来被教师所误解,有教师认为多元化解读是有害的无效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元解读不是无章法的随心所欲地乱读,而是规范的有价值取向的解读,本文谈谈如何让学生个性之花在多元解读文本中绽放,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搭建平台,倡导民主阅读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获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并构建解读平台.传统填鸭式教学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很难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在心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落差,如讲授《木兰诗》时,学生说:“老师,古代女人都是三寸金莲,走路都很费劲,怎么能参军打仗呢?”这名教师只是含糊地回答木兰好像没有缠足.可学生却刨根问底:“从课文中发现木兰是孝顺的孩子,父母之命在古代根深蒂固,怎么会不缠足呢?”教师最终痛斥了学生.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也浇灭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文本教学,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与文本的"精神相遇",启发诱导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的工作不仅体现在理论倡导与指引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在亲自"下水"示范方面。以《雷雨》、《围城》、《生死场》等作品为例,教改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大多能够很快掌握解读阅读方法。"多元解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9.
《雷雨》的文学解读有反封建意识与追求个性解放,恋母情结的难抑与寻求宗教的救赎,欲望与命运冲突的悲剧等指向。《雷雨》的教学解读有阶级斗争与社会矛盾,探寻作者原意:对全人类的悲悯之情,从言语中把握人物性格,感受悲剧的艺术魅力等指向。教学中易将两种解读混为一谈,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构建《雷雨》的教学设计理念:让教学文本回归历史;以作者原意为基础;尊重学生解读的多样性;比读中提升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日,笔者所在的区举行了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是:“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教学效率”。活动同绕主题展示了人教版的三节研讨课:《越州桥》(三上)、《长城》(四上)、《圆明圆的毁灭》(五上)。三节课,有的因文本解读适度、内容选择得当而好评如潮,有的因文本解读失当、内容选择失度而引发争议。现节录《长城》两个教学片断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系统、严谨的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解读,质疑问难,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保证学生理解、掌握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部编版高中语文课文《祝福》为例,探讨具体文本的解读策略,以提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瞧不起老百姓,何“德”之有?何况还是“惟吾德馨”(品德高尚而芳名远扬)呢。当时,我对该生(唐洪等)的质疑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当即表扬了他,还号召其他学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紧接着,我调整了原来备好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我看》是穆旦早年的诗歌作品,被选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本诗的细读与鉴赏,资料相对偏少。[1]由于其更多的是作为课文的形式出现在读者(学生)的面前,因此对其解读难免带有显著的教学痕迹。无论在怎样的教学理念之下,只要是教学,就难免带有教化的意味,这使得对包括《我看》在内的文本解读中,解读者与受教者难以共情。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是文艺学序列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英美新批评、解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如何合理"合法"地阐释文本,是学生面临的一个困惑,也给教学者提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去阐释文本,从而避免无限度解读。依照美国解释学哲学家赫施的解释学理论来总领《文本解读》教学的理论观念,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吴揽月 《考试周刊》2012,(28):5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基于新课程阅读理念背景,反思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寻求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生成性状态"的语文课堂。一、"文本解读"新解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解读文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而不是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内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一、践行新课标,发挥主导作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开展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活动,要把解读文本活动当成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充分的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处在初步形成时期,所以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0.
高效数学教学应从解读教材开始,首先解读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其次解读《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教学流程;再次当解读完这两本书中内容之后,再回到教材中去寻找不一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