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1年杨振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百年庆的座谈会上发表"物理学的未来",显现出当时与谈者中最年轻的杨振宁对物理科学的一种深刻视野。他的观点得到大物理学家维格纳的响应赞赏。该文后来收入杨振宁60岁出版的《论文选集评注》,也受到广泛注意和好评。2015年杨振宁在新加坡"杨-密尔斯规范场论60年研讨会"上,发表"物理学的未来重新检讨"主题演讲,对54年前自己的物理未来视野再次检讨,再次显现了他对物理科学的审慎透思。  相似文献   

2.
<正>正值2016年2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0华诞之际,我感到格外高兴。在这30年里,我与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己的亲身经历完全证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推动我国新兴交叉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对于加速我国基础科学的发展功不可没!1促进新兴交叉科学转型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新兴交叉科学正在蓬勃兴起,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我国教育、科学等事业发展被耽误了。随着1976年"文革"  相似文献   

3.
正采访朱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那谦卑的态度以及务实的言语,这可能跟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科学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无关系。"我本人对访谈颇为保守,我觉得一个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和理念时,也可能给人夸耀自己的印象,如果说我的经历有什么特色的话,可能就是起点低  相似文献   

4.
按"自治"的理想预设,科学是科学共同体自己的事。但事实上,科学的演化始终伴随着与"他者"之间的纠纷,从宗教团体、人文学者到政府和产业,以及当今的社会公众,科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与"他者"的纠缠,产生不同类型的价值冲突与社会争议。科学的社会治理要求科学共同体不再把传统意义上的"他者"视为科学价值的破坏者,而是协作者。然而,民粹主义的抬头,使治理转型陷入两难困境。因而,要落实"大众创新"的国策,不仅需要公众理解科学,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解公众。  相似文献   

5.
正回顾60年的科研生涯,山仑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中间人"道路。如今.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仍在工作。回顾其科研生涯,山仑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中间人"道路。不过业界对他有不同看法.有人评价他是"独树一帜",有人则认为他的研究是"四不像",尤其是不像现代植物生理。"但不论怎样,是客观处境和主观条件促使我扮演了这一角色,开始是被动的.后来则成为自觉。"山仑说。谦虚和淡然,是山仑接受专访过程中始终流露出的鲜明特点。不过他在旱地农业研究和应用领域留下的成果,足以被称为骄人业绩。  相似文献   

6.
1风詹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纽约时报>给我"数学皇帝"的评价.我是并不在意的.我一辈子对权力的兴趣不大,我对做科学、对学问的追求倒是很夸耀,一辈子随着我自己的意思去寻求数学的美,数学的真.今天讲的事情,也就是讲我40年来追求学问的过程,我自己感到是很夸耀的,不是出了名,而是在学问上得到很多信息,想跟诸位尤其是年轻的学生,能够有一些交流.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由他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出来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一方面,库恩自认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不可通约性",但这一点遭到多方非议。另一方面,当他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强纲领的思想先驱时,他却拒绝承认SSK的主张;他在学术上的同路人少得可怜,与他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完全不成比例。库恩从登上学术舞台开始,就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矛盾的库恩形象,他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影响他的思想形成的几大事件,从"误解"与"被误解"的角度来阐释库恩的心路历程。我们的目的不是"去魅",更不想树立新的偶像,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库恩。  相似文献   

8.
"他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为祖国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这是2011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黎家的颁奖词。这字斟句酌的话语,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海归科学家投身科研、激情创造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一个读者,在自己读过的书空白处留下附注,除了他自己之外还会有谁关注?这个问题,《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曾经有人问伟大的逻辑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他回答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在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情上。"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死去,请在我的坟头种上一棵树。"当消亡与绿色放在一起,悲伤似乎可以浇灌树木。他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但在自己家里却没有一株植物。这颗星球上生长的所有有根植物几乎全部印在了他的大脑里,世上可能再也没有人像他一样痴迷植物,但他还是带着这种情怀离开了我们。6月20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在昆明逝世,享年97岁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古老土地上走出的学者,他睿智、儒雅、有担当,面对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大胆探索,奋力拼搏,取得了油气勘探技术多项创新性成果。接到记者的电话,张刘平谦逊地说:"应该多采访一些更年轻的专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一生的缘分从一个偶然开始"我没想过会和地质科学打一辈子交道,上中学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好,高考的时候没有报这个专业,当时不了解地质科学,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谈不上喜欢。"他对记者说。"得服从国家分配……"虽然没  相似文献   

12.
搜索网站糟蹋了我的名字在网络上闲逛,随手打开一个常用的搜索引擎,搜搜自己的名字,这是很多人都做过的一件事。然而,在有人为自己和某些伟人、精英同名同姓而与有荣焉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郁闷地发现,自己的名字竟然与一些非常不"和谐"的内容关联在了一起。比如2011年时,一名张姓男子在一家著名网站上搜索了自己的名字,结果打开相关链接后,他发现几十个链接里面全是一些淫秽不堪  相似文献   

13.
"自己"是个人称代词,它经常放在"我、你、他、我们、咱们、你们、他们"等人称代词以及指人的名词后头组成同位结构。试以"我自己写"这一短语作为突破口,从"自己"的词义分析及语义指向分析的矛盾所在;"自己"造词法及构词法分析;由"我自己写"来看语义指向分析三方面,讨论一下"自己"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句法结构中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父爱深深     
正第一次看到电视上那则公益广告,我当着妻女的面,流泪了。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认不出儿子,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儿子带他外出吃饭,盘子剩下两个饺子,父亲竟然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那样的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了离开我两年的老父亲。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他年轻的时候跑东北做买卖,后来自己开工厂,当村干部,  相似文献   

15.
受《科学大众》杂志上几篇小学生文章的启发,我产生了"将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设想。具体说,就是在学科学的同时,将相关的科学知识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在"将写作融入科学教学"这方面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每当庹年初经过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天空,他的女儿就在机场工作。他常对女儿说:"你负责把每一位乘客安全送上航班,我就负责踏踏实实在地上做农活。咱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庹年初嘴里所说的"农活",就是茶叶、果树与苎麻技术的推广和研究。出生于1958年的庹年初,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尽管他的头衔很多:张家界市农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家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这个难题似乎同生物学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般难以解答。巴斯德曾经说过的"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人启发。而应崇福先生又是如何做的?他选择了离开美国,回到那个曾经哺育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心中始终饱含着对世界的博爱。我的观点与巴斯德类似,但是受应崇福先生的影响与其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中国多项科普事业的开创者,他是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75岁的他至今仍默默耕耘,写下了他科普人生光辉的30年。他第一个率领他的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他第一个发起在全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他就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教授一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普达人。2014年4月9日,李象益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讲述了他的30年科普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同志,就“公元二○○○年的中国”的研究等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他特别强调未来研究要有中国特色,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一马克思主义未来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的未来学。于光远同志在《未来与发展》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中说,要科学地预见未来,我很赞成。这句话很概括,其实科学的未来学和科学地预见未来中之所谓科学,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我谈不上是什么专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人员。"这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辛金元博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生力军,1975年生于内蒙古普通农民家庭的辛金元确实是之中十分普通的一员。但他的与众不同在于,愿意尽最大努力将自己负责的环节做好、做精,他向记者打了个比方说:"一辆车有很多零件,哪怕把其中一颗螺丝做到极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希望自己能够把自己负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