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动与困惑     
西方的接受美学认为,阅读任何文学作品,读者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前结构”,这个“前结构”是由读者阅读时当下所处的人生境况及读者的人生素养、知识结构等等所决定的,作品的意义则产生于读者“前结构”的阅读制约之中。每个读者的人生境况、人生素养、知识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的,所以,每个读者对每部作品的每次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也因之使得作品的意义处在一种不断的生成之中。我在这次重读《麦琪的礼物》时,就很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以前读这部作品,很是同情作品主人公因物质贫困而带来的悲惨命运,也很是佩服作…  相似文献   

2.
《凡卡》一文记叙了主人公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了无数读者对沙皇统治下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也一样。主人公凡卡刚刚9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希涅那儿做童工,吃尽了苦头。正如他在信中写的那样: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后,曾经引起不少人对其主人公遭遇的同情和关注。最近,它的作者遇罗锦又在《花城》(八二年一期)上发表了其新作《春天的童话》。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得失,刘光等三位读者在写给《中国青年报》的信(见《中国青年报》82年5月2日第一版)中,说他们读了这部作品后“大失所望,我们失望于作者,也失望于编者。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春天的童话》究竟要给人们什么?”信中说,文学,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应当给读者以希望,而不应当使读者惶惑、悲观,消沉。《春天的童话》名曰春天,却弥漫  相似文献   

4.
奈保尔2004年出版的小说《魔种》据说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作者使用了常见的叙事方式,小说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写作意象,并且主人公和作者本人之间亦真亦幻的转换都不仅使得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同情,也深入了解了作者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书写了女主人公李宝莉心酸、坎坷、历尽磨难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令我们同情,但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思索与启示。文章通过对《万箭穿心》的解读,从女性关于婚姻的选择、态度、家庭关系的经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作品带给女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玄鹤山房》是芥川龙之介的晚年作品之一。在小说中,芥川赋予了主人公玄鹤深刻的悲剧性:艺术生涯的终结、不为家人理解的孤独感以及求死自由的剥夺。作者在对玄鹤的悲剧性表达含蓄深沉的理解和同情的同时,也宣泄了自己的悲剧意念。通过对《玄鹤山房》主人公玄鹤的悲剧性的分析,再现芥川小说人物的悲剧意识,感受芥川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生活之外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7.
《氓》叙述了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结婚,婚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生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遭负心男子抛弃的故事。故事先写谈恋爱时感情的热烈,再写被弃后的冷落,表达了女主人公怨恨悲痛之情。读完全诗后,读者对那个背信弃义、二三其德的男子充满了痛恨,对女主人公充满了同情,认为造成女主人公被弃的命运,错误完全在那个“氓”。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性语言安排所体现的作品内涵及作者的话语意图。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通过运用特殊的语音效果、第一人称复数视角、时序倒错的故事结构、简洁与拖延句式的对比与具有隐喻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揭示了美国南方内战后新旧社会秩序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旧南方社会道德对人性摧残的憎恶以及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感伤主义强调通过对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袁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读者对不同的感伤作品有着不同的体会,此不同恰恰反映出不同感伤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伤效果的差异。通过评析《田纳西的伙伴》与《万卡》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感伤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欣赏与评价感伤作品。  相似文献   

10.
黑奴摩西在《野草在歌唱》中的文本隐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在歌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殖民地的画卷,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勤劳、勇敢、善良的人物——黑奴摩西。作者莱辛对摩西这样一个普通黑人的刻意塑造是别有用意的,作为小说中最值得读者同情和尊敬的一个人物,摩西在作品中有着不容读者忽视的文本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剧作《原野》,因主人公仇虎那复杂难解的内心世界而弥现着“神秘”色彩,作品的真实性为此也遭受了诸多质疑.《原野》选取了复仇这样一个文学母题,刻画了复仇者仇虎“心狱”里的煎熬,由此对人物的灵魂进行开掘.情感上,曹禺对身受压迫的仇虎给予了“高贵的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却否定了仇虎的那种复仇精神.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广泛关注的《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出版后,评论家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文学价值。《德伯家的苔丝》中存在的大量的象征给予了这部作品生命力,也表达出了主人公悲惨的结局。从象征主义分析这部作品,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更深刻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锐 《林区教学》2014,(11):35-36
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唯一代表作小说《呼啸山庄》,写作于19世纪,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男女主人公颇为挣扎的心灵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同时对于社会制度的冷酷及其扼杀纯真爱情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分析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性格,阐述在社会扭曲的情况下人性所发生的扭曲、折裂和毁灭。换言之,正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人物的特殊性格,进而导致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鲁迅的小说《祝福》《在酒楼上》,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弥漫着悲哀的气息。这些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强烈地撞击读者的情感,使读者把体验到的负面情感转化为一种崇高的慈悲情怀,转化为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思考,转化为追求自由美好的奋斗精神,为后人的抗争提供了线索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本文通过对《家》这一作品创作的素材来源以及作品中主人公高老太爷、高觉慧、高觉新的形象分析,再现了巴金创作时代的曲折与艰辛,同时让新生代的读者温故而知新,重新认识了《家》这一巨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的代表作《吉姆爷》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该书主人公吉姆凭借着对本真自我的追求与现实社会抗争,在英雄主义思想破灭之后以生命的代价诠释了崇高的道德。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解说,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品格高大完美而倍受读者青睐的作品人物形象古往今来不胜枚举,但以邪恶气质为主的恶魔式主人公也能使读者尤其现代读者深切关注并钟情的,可谓凤毛鳞角.十九世纪初西方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的希兹克利夫及《卡门》中的卡门都是两个这样独特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19.
<正>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不仅满含深情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保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也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满含同情和怀  相似文献   

20.
《促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成名因缴纳促织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寄托了作者对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这篇小说里,细节作为情节的构成单位,无论是景物细节、场面细节、行动细节,还是语言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