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阳 《现代语文》2008,(2):56-57
[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诗句。生读:《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师: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诗句中都有“山”。师:不错,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怎样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确立赏析诗词的“五种意识”,突破五个难点,为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质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诗歌教学中,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让我们体验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之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全力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致,以"感情"为风帆,让每一位学生和我一起踏上奇妙的旅途,"经历"生活的风雨,积淀人生的智慧。七言律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诗歌"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刘学习 《现代语文》2011,(10):84-8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主要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情”与“妙”应是古诗鉴赏的教学重点。《登高》曾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郁勃,手法高超,教学《登高》也是一次难得的登峰体验。“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即使是短暂的40分钟,也应力求师生对作品有较丰富较深入的理解,较准确较细致的玩味。  相似文献   

9.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确立赏析诗词的"五种意识",突破五个难点,为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古诗词阅读是高中阅读训练部分的一个重点,从高考角度来看,不仅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赏析古诗  相似文献   

10.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2.品味文本,批文入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人杜甫适逢一个动荡的年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他也只得“漂泊西南天地间”,饱尝战乱之苦。为了排遣浓云一般压在心头的悲愁,在一个肃杀的秋天,他登临高处,想到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时代的苦难,悲不自胜,  相似文献   

12.
《登高》这首诗选自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四册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3.
葛稳罡 《文教资料》2012,(20):58-60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登高》的思想内容。(二)能力目标:1.学会诵读吟咏古典诗歌;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该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三)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体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新课导入为了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设计了如下导语:首先,我们来一个猜谜游戏,猜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待学生说出答案后补充)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其本人也被称为  相似文献   

15.
陈清华 《学语文》2010,(2):12-13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忧黎元、悲天下的情操,理解杜甫诗中圣哲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17.
18.
史建筑  时寅敦 《山东教育》2003,(21):111-112
一、整体把握,二、品味览赏,三、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19.
一、激趣导入师 :请同学们闭上嘴 ,把两根手指放在鼻孔儿下待上一会儿 ,你有什么感觉?生 :我感到鼻孔儿里一会儿吸气 ,一会儿出气。生 :我感到呼出的气热乎乎的。师 :刚才 ,同学们所感受到的就是人的呼吸现象(板书 :呼吸)。如果用手指堵严鼻孔儿 ,有什么感觉呢?生 :我感到吸不进气也呼不出气 ,憋得难受。师 :为什么会难受?生 :因为不能呼吸。师 :对于人的呼吸你想知道什么?生 :人为什么要呼吸?生 :人不呼吸为什么憋得难受?生 :人是怎样呼吸的?生 :呼出的气和吸进的气一样吗?〔自我评析 :通过实验感知人的呼吸现象和呼吸对人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