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克思:社会主义是历史规律——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否定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恩时代却仍然表现为科学,主要表现为科学——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共同胜利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它的科学性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那么,空想社会主义“空”在何处呢?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主要是因为“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第445页).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是不是过渡时期?当前在理论界看法不同。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认识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顺利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表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十五大继七大之后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伟大贡献,是我们党经过近2O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一、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理论的发展和对发展了的理论的认识不断升华的必然结论。 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之源。邓小平理论正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发展、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十四大对这个理论的概括,是这个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起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不少论者都把李密看作反面人物,并将其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队伍中“开除”了。孙达人同志的《论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失败》一文(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尽管孙达人同志说:“在历史研究中,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语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但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却给李密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着一个清清楚楚的判语,即全盘否定。他首先从“原则”上肯定了“认为李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阶级立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历史的终极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不过是人化了的自然,因而社会界同自然界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即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当自然科学家们按照机械决定论,把凡是起作用的某种原因作为事物的终极原因而“弄糊涂了”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终极原因就在事物的因果系统本身,就是事物因果系统中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他说:“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相似文献   

6.
我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阅读了报刊上最近发表的一部分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文章,受到很多启发。但也感到有少数文章似乎缺乏科学性,不够实事求是。例如王若望同志发表于《文艺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的《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一文,我们对其中的若干观点就不敢苟同。为了促进这场讨论的深入发展,谨不揣浅陋,略献刍  相似文献   

7.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不倦探索,有发现也有失误,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来源;邓小平关于“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直接来源于由列宁首创、由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扬光大的“从经验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这一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方法论。邓小平理论在理论、实践、方法论等方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纳入其内。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关于如何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此前曾有学者提出“要围绕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四个问题展开”,但仍觉不完整。只有将“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内容作为一个基本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才更合乎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本来面目。这不仅是理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更是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纳入其内。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关于如何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此前曾有学者提出"要围绕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四个问题展开",但仍觉不完整。只有将"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内容作为一个基本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才更合乎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本来面目。这不仅是理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更是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有着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发展特征。在早期社会主义者那里,社会主义主要是一种对正义的美好愿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列宁那里,社会主义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革命手段;而自毛泽东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则呈现出其特殊性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的创造者,目前我国理论界有许多提法和争论。其中,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为主,大都坚持并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黎澍同志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命题,主张应当恢复马克思本人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提法。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也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在各种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基本都以斯大林的论述为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学界有人渐次对这一论述提出不同看法,更有人将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何立胜、管仁勤同志所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一九八八年第六期发表了俞启定同志的文章《论素质》,拜读之余,感觉该文存在一些问题,似有必要提出来商榷。下面就谈谈我对人的“素质”问题的看法,并就教於俞启定同志。《论素质》一文将整个人的素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1)人格的素质;(2)自我调节的素质;(3)进取发展的素质;(4)适应群体的素质。在每一个方面中,又包含若干个小的方面,其结构可用下表示之(这里姑且称为“俞氏素质结构表”),见表一。  相似文献   

14.
信息概念的两个来源是熵概念和消息与信息的关系。信息不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信息是对物质产生的载体的抽象和由依赖于意识的语义所构成的辩证统一体。它们属于“世界三”。刘士本关于信息是“微观物质”的定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16.
近日读了《学校管理“五宜五忌”》一文(原载于2001年8月1日出版的《教学与管理》第14~15页),作者针对学校管理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五个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读来很受启发,领悟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然而,对于该文中“宜客观评价,忌模糊管理”这一观点不敢苟同。我不揣浅陋,拟进一步探讨,以明辨学理。《学校管理“五宜五忌”》一文的作者林泽华认为:“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过程及工作绩效‘宜客观评价,忌模糊管理’”我认为有失偏颇。该文中“客观的评价”、“正确的评价”、“公正的原则”等等,作为个体主观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可以从宏观上划分为五个阶段,抽象为五个形态;社会主义历史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抽象为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教条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五个形态。理由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辩证分析,并论述了社会主义五形态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认识的实践原则——与汪信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汪信砚同志在1987年《哲学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中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反映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并没有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宣告破产,而是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化;认识论的原则是实践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科学实践中主客体的结合和客体的对象化是认识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两个互补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公有制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祁同志就提出,“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区分不清楚的。如果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丑是重要的美学范畴,它跟美相对立,是美的否定和反衬,又跟其他的美学范畴如悲,喜、崇高,滑稽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丑与美是对立存在的社会现象,很多学者在论述美的时候往往也涉及到丑。然而,“丑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来加以专门研究,开始于近代,主要代表者是德国一些新黑格尔主义者,如罗森克南兹等人。他们揭露了丑的矛盾性质,认为丑不同于假、恶,当丑仅以其感性形式进入审美领域作为审美对象的时候,具有某种积极的审美价值;指出丑与滑稽有一定的联系。”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很多美学著作,仍然极少有把丑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进行阐述的。因此,刘隆民同志在《论丑》一文(《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2期)中进行的理论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