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罗斯福出于维持同盟国团结和大规模改造轴心国社会的考虑,制定了"无条件投降"政策,即包括武装力量、政府和民众的全面投降。由于罗斯福的突然去世,美国政府在如何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应用于结束对日本战争这一具体个案上出现分歧,形成"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保留天皇制度。传统现实主义派信奉"均势理论",担心"无条件投降"方式会彻底摧毁日本的国力,从而严重削弱战后制约苏联的力量,主张满足日本提出的不损害天皇制的条件。新政理想主义派认为天皇制是战争的策源地,保留这一不合时宜的制度将留下战争隐患,因而持反对意见。杜鲁门的选择是:既不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继续执行"无条件投降"政策,又将"无条件投降"解释为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并以秘密的方式与天皇达成有条件保留天皇制的协定。这是新政理想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政策折中的产物,也是战后美国新政理想主义让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一次预演。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论调,中国少数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论者都认为:无条件投降是战胜和战败双方都不允许对投降先提出条件,因此,既然在日本投降之前,就有了《波茨坦公告》的“条件”,日本的投降就属于“有条件投降”。但从史实、概念、逻辑、法律等方面来看,受降与投降是两个概念,无条件投降是投降者无附加条件地接受胜利者提出的受降条件的投降,德国和日本是国家无条件投降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现行人教社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世人也认为二战的亚洲法西斯国家日本是无条件投降的。日本真是无条件投降?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劝告日本停止无意义的抵抗,铃木贯太郎首相本人虽倾向于接受,却因内阁意见不一致,于7月28日决定宣布“不予理睬”。8月6日8时15分,美国向广岛投下了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日本未作反应。8月9日下午3时,美国向长崎投下代号“大胖子”的原子弹,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的投降方式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二战史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存在着极大的意见分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加强了对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围绕着无条件投降原则的内涵、无条件投降原则的作用、日本投降是否附加有条件以及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多习惯称为“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提“日本投降”或“日本败降”等更符合史实。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对波茨坦公告并不是一开始就心诚意愿接  相似文献   

7.
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进行了分析。以大量史实批驳了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指出,在保留天皇制问题上,盟国与日本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无条件投降决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导致其一再错过主动投降求和的主要原因,是一直对回避战败地位、逃避战后处罚和延续固有统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败退,骄横狂妄的日本统治层也不得不朝着投降议和方向在运作。原子弹的袭击为日本提供了“天佑良机”:它不只是给军部强硬派的继战意志带来毁灭性打击,扫清了最后障碍,而且转移了民众追究战败政治责任的视线,回避了国内革命运动兴起,并进而实现了对天皇形象的重新塑造。日本决策者普遍认为,其投降是以美国默认天皇制继续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再联系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如愿采用,很难说日本的投降是无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无条件投降,严格来说是不确实的,它是有条件的,即日本还是保留了“天皇制”。这个保留“天皇制”的动议是美国曾任驻日大使的格鲁提出的,认为保留日本天皇是有利的.他在1945年5月上旬就草拟了一个宣言,这在杜鲁门看来是“真知灼见”;但要他经过通常的手续把它寄到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  相似文献   

10.
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条件投降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采取的重大政治决策,对战胜法西斯集团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政策自提出之日起,对其利弊得失一直有着争议。因此,弄清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形成经过和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无疑是二战史研究中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一、无条件投降政策的酝酿和制订无条件投降政策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彻底战胜法西斯侵略国所实行的政策,它的制订经历了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苏、美、英、中等二十六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了“联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3,(9):26-29
1945年8月15日中午,侵略国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波茨坦公告以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相似文献   

12.
日本“有条件投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投降不是以盟国接受日本保留天皇制的要求为前提的,是无条件投降,而非“有条件投降”。在保留日本天皇制的问题上,盟国的出发点与日本的出发点是不一致,双方也未达成任何协议、契约,战后一系列事实也表明盟国并未按日本的意愿兑现。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出版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绝大多数习惯称之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现在看来,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今后  相似文献   

14.
休闲广场     
名人的幽默○李军罗斯福保守秘密罗斯福在当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任职。有一次,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守秘密吗?”朋友回答:“当然能。”罗斯福说:“那么,我也能。”接着就再也不开口了。马克·吐温的道歉启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由于对国会政客的不满,在一次宴会上说:“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这句话引起议员们的强烈不满,纷纷要求马克·吐温予以澄清并道歉。马克·吐温无奈,只好在报上刊登了如下启事:“日前我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  相似文献   

15.
6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仪式。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7.
陆伟 《历史教学》2006,3(8):14-21
日本无条件投降决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导致其一再错过主动投降求和的主要原因,是一直对回避战败地位、逃避战后处罚和延续固有统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败退,骄横狂妄的日本统治层也不得不朝着投降议和方向在运作.原子弹的袭击为日本提供了“天佑良机”它不只是给军部强硬派的继战意志带来毁灭性打击,扫清了最后障碍,而且转移了民众追究战败政治责任的视线,回避了国内革命运动兴起,并进而实现了对天皇形象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8.
简单     
《学苑教育》2020,(2):F0003-F0003
1957年,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比尔,一个叫约翰。有一次,两人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约翰喝了一口可乐后,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对比尔说:“原来带领美国人赢得‘二战’胜利的罗斯福是一个残疾人呀!”“是的,他是我的偶像!”比尔说,“他做事执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也是我的偶像!”约翰说,“我认为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个逆境!”后来,约翰固执地锯掉了双腿,因为他想给自己创造一个和罗斯福一样的逆境,成为像罗斯福一样的伟人。不过他并没有成为总统,只是在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拿到了一个奖牌。  相似文献   

19.
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是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前期用以欺骗拉拢拉丁美洲各国的政策。在当时曾受到“美国反动分子几乎无条件的拥护”,它直到现在仍然是美国政府标榜的外交政策之一。肯尼迪在关于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许多报告中,曾一再表示要对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妄图拉拢拉丁美洲国家,孤立或干涉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古巴,扼杀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近三十年内,美国资产阶级史学家和修正主义者也曾发表许多论著,大力颂扬美国的“睦邻”政策。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曾是美国的总统,也是资本主义世界杰出的政治家。罗斯福说过:“自己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就不让别的事情阻挠它,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胜利。”他27岁时决定参加纽约州议员竞选,当时民主党首领(他是民主党成员)认为这个位置他根本没有希望,周围的人也都说他“发疯了”。然而他却信念坚定,亲自驾驶汽车跑遍许多地方游说,终于取得成功。为使人民争得选举权,他提出修改宪法。在民主党、共和党后台老板一致反对的情况下,他不甘屈服,坚持斗争,又取得了成功。正在罗斯福从事政治活动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