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阿城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的创作道路,以言说世俗为核心,改变了长期以来作为“权力”依附的僵硬的话语模式,从而使小说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韵味,阿城小说无疑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的自由审美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写作理论的精华。传统写作理论功底深厚的白先勇在其小说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来处理情景关系,塑造人物,营构情节,创造风格,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3.
神魔小说继承了神话、志怪小说的特点,采取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人性、神性、动物性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与悟空、八戒相比,沙僧缺少恰当的动物原型,因而显得暗淡无光。  相似文献   

4.
逯春胜 《山东电大学报》2007,(3):58-59,F0003
苏童无疑是20世纪末最具冲击力的先锋小说家之一,他的语言潇洒、飘逸、朦胧,着力创造一种氤氲的诗性气氛,阴性词汇、通感意象、虚实相生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阿城是"寻根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来观照、理解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就是使创造主体"浸入"中国文化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气",从而去看取世界,表现世界.具体表现为静现默察的观照方式,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理解方式,静和虚(或空)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道家与《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学创作取向。更重要的也为阅读审美提供了依据和启迪。对由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审美阅读,是在以“神游”为核心统合“澄怀”“目想”“心虑”“妙悟”多种审美心理态势的过程中展开的。这一过程实是由象到道。由有(实)到无(虚)的审美过程。而从哲学角度来看,是由日常生活的当下自在走向审美的终极关切的过程。而生命的自我关切正是阅读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阿城的小说多写山野村落或是市井民间里的凡俗生活,其中饱含了他对于世俗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于乡野小民自为的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艺术处理中离不开虚实关系。虚实相生,互变.构成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中西虚实观在中国画创作中沟通、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艺家从古人哲学中“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观得到启发,创造了“虚实相生”法,目的在于突破艺术的物质手段对于丰富复杂的生活的表现的局限。有形;空间,蕴含无限的追求。共产生的机制在于作者和受众对文本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古代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理论界主要存在三大倾向,即传信尚实倾向、传奇贵幻倾向和虚实相生倾向。三种倾向在虚实主张方面各有侧重,其中“虚实相生”理论更符合历史小说的文体特性。  相似文献   

13.
学意境作为中国古典学诗歌领域中的最高审美形态,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与感悟,今天让我们以化诗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学意境,探究出它的内涵即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语言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语言机智,也是一种思想悟性和良好的艺术感觉的综合体现。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几句话一说就完了,深化不下去,空灵不起来,而有的人却能不断推进,使文意舒展而深挚?就是这些因素是否具备的问题。三因素中悟性是主要的,悟性好,语言技巧和艺术感觉也随之而来。例如: 孩子,爸爸就送你诗吧,这汗水与心血孕育的诗犹如你爷爷用汗水与心血孕育的谷粒一样,当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将用最隆重  相似文献   

15.
论阿城小说的传统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阿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执意追求与独特把握。本文从哲理观念的审美化,人物形象的意象化,审美风格的含蓄化三个方面阐述阿城小说的传统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艺术境界理论,早已被从古至今的艺术家所重视。"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从《周易.系辞》"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以来,在我国文艺史上经过了漫长的孕育与发展的过程。它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一直被众多艺术家、文学家所阐释。中国艺术理想境界的特征是:1.情与景融,意与境浑。2.虚实相生,空白处更有韵味。3.融会生命,传神不隔。4.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相似文献   

17.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由于作家们文化心理与秉赋志趣的不同,作家们对"史"与"义"关系往往有不同理解与把握,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大致可分为三类:"按鉴演义"的信实类、"传奇贵幻"的异趣类和介于前二者之间的"虚实相生"类.  相似文献   

18.
王晓进 《考试周刊》2009,(15):32-32
构图是构思的物质的具体体现。本文从构图的基本原则入手,从三个不同方面对中国画的构图要点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虚和实,是写作艺术中经常运用的技巧之一。本文对虚和实在写作构思中的作用、关系、成因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论析,并从中归纳出类型化的手法来。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进行诗歌鉴赏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它脱胎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形成完整的文学鉴赏理论,同时在文学创作过程出衍生出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互转的诗歌创作技巧。无论是其内涵还是类型特征,都是进行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