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各位同仁:大家好!在习作教学上“学生管写.教师管改”似乎已成习惯。老师们的挑灯夜战学生在意吗?这种精批细改学生领情码?来必!习作评改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实验老师思考并尝试着为孩子们搭配一组立足课内、发展课外的习作评改“套餐”。现在奉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事,费时费力不说,还收效甚微。学生说:“作文最难写,我绞尽脑汁还是写不好。”而面对着收上来的学生习作,教师的脸上也挂满了忧虑。他们说:“作文最难教,我想方设法却效果不佳。”“难写”与“难教”的教学矛盾往往导致“怕写”与“怕教”的心理症结,严重挫伤了师生的写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习作模式。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但效果怎么样呢?习作本发下后,能将老师批改的地方重新誊写的学生很少,学生一般只是看看老师的评价等级或分数,甚至连评语都不一定仔细阅读,不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教师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致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也沉重——习作兴趣不高,应付了事,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4.
毕研艳 《考试周刊》2011,(53):72-73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老师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部分,往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是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对三年级刚刚接触习作的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更是一个难题。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习作是个体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个独立生成的过程。习作的难处,在于既需要创新内容,又需要创新形式。习作教学的难处,在于老师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较大的群体,某一种或几种方法难能适宜所有学生,难能“教会”学生习作,比较高明的策略是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生成创新。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作文困境,老师们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但试想一下:学生有了习作的“米”,是不是就能“炊”出文从字顺的习作来呢?我看不见得。从学生的习作实践来看,我认为习作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整体布局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由于大多数在农村工作的语文老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于课本的理解与掌握上,却对习作置若罔闻,导致很多小学生也对习作提不起兴趣,对习作产生恐惧、不喜欢习作。由于老师们不重视习作,导致习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习作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习作体现了学生们语文的综合能力,因此习作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于习作并爱上习作呢?面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目前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习作教学难,是众所公认的。如何捕捉时机,将习作训练不落痕迹地渗透于教学细节中,在不经意间深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并适时引导学生将这样的感受表达出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作了一些尝试,下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更是“难中之难”。不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怨声载道:作文引导如何下手.学生难于下笔.习作空洞无味等等。确实农村小学生阅历少,缺乏耐性。观察事物又不全面。如何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归根结底还是激发学生的习作自信心.从平时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认为从平时针对习作方面的训练。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以此介绍以下几点作为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灵爱 《考试周刊》2011,(14):64-64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作文难,作文难,批改作文心就寒。"前者反映了学生对习作的厌烦心理,后者则反映了老师对学生习作的埋怨情绪。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不容乐观的心态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更是“难中之难”。不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怨声载道:作文引导如何下手.学生难于下笔.习作空洞无味等等。确实农村小学生阅历少,缺乏耐性。观察事物又不全面。如何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归根结底还是激发学生的习作自信心.从平时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认为从平时针对习作方面的训练。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以此介绍以下几点作为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学生多半只管当“录音机,”将教师的指导、教诲牢牢记住,并把这些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便形成了习作。记得准确、流利、通顺者便是成绩好的学生,常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反之便成为“学困生”。我们怎么来解决习作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做到“精批细改”,一直是领导督查教学工作的要求,并作为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依据。对此,笔者反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觉得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不仅无多大的意义,还会束缚学生手脚,扼制灵气。反思一:“精批细改”会冲淡学生修改的自主性批改作文就是教师依据习作要求对学生已形成的文稿进行润饰修改,肯定长处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次习作“学有所获”。这个环节在习作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教师总担心领导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一本本学生的作文埋头“精批细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激发学生习作热情,提高他们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多数学生拿到老师批后的作文,未能细心揣摩老师批改的意图,  相似文献   

15.
一一次,笔者有幸被一家语文学术机构邀请观摩习作课。笔者听取了九节习作指导课,不管是老师们的课后反思还是专家评课,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贴近儿童生活。这一点,看出我们的习作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改  相似文献   

16.
习作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难教难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习作素材积累不够,因而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鉴于此,尽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习作素材,是解决“学生习作难”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难以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根源在于老师们大多只顾在作文课上下功夫,而忽视了作文课前不可或缺的奠基性指导环节。因为学生写作是认识世界、吸收相关信息之后,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间所需吸纳的信息包含“表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呢?  相似文献   

19.
林玉梅 《教师》2020,(4):39-40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到了高年级,总有些学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甚至有时是“有米也难炊”。众所周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然而,很多人尽管生活精彩纷呈,提笔还是难有“神助”。究其原因,是对生活的观察力、敏锐度不够。如何开拓习作素材,创设有味道的习作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文章所要阐明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习作教学,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一直是教学难点。难在按照教材上的习作要求,指导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学生往往还是紧锁眉头,紧咬笔头,习作兴趣不浓,习作质量一般。于是.教师期待能有一种具有操作性的习作教学方法。尤其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如果掌握一种具有操作性的习作教学法,则更易走上习作教学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