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巢谷守信     
赵荡敏 《小读者》2012,(7):17-18
巢谷是北宋四川眉山人,他和苏轼、苏辙从小就是好朋友。一次.苏轼说:“巢谷.我们将来做了官.一定不会忘记你。”巢谷说:“做了官.我不一定去找你。如果你们落难了.我一定会去看你们的。”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分寸,是指做事说话的适当限度。咱们作文,同样得讲究“分寸”。房瑞(小学生):我知道!当我对大人讲了不礼貌的话,爷爷总会生气地说:“这孩子,说话好没分寸!”作文里的分寸,不就是写对话要注意礼貌吗?  相似文献   

4.
古代名人苏轼曾说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可想而知,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该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做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反映了苏轼一段伟大的心路历程和人格的一种超越与升华。本文拟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研读这篇文章,一是从地名赤壁的美丽误解可领悟苏轼的建功情结,二是从"主客问答"的行文手法可感受到苏轼的双重情感,三是从文章物事的叙述转换可分析出苏轼的情感超脱。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名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科考试时所写的一系列“进策”中的一篇。制科是皇帝特诏举行并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宋时制科选拔极严,每次所取不过数人,甚至有一人也不取者,25岁的苏轼此次考中第三等(第一、二等历来空缺,故第三等即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技法阐释 所谓“视角”,即观察的角度。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名句正揭示出,客观事物往往有着多方面的特征,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就如同白衣苍狗,异彩纷呈。同样,写作也有个视角的问题。一样的题材由于视角不同,表现的意义也迥异。因此有人说,题材并无新旧冷热之分,只是作者的视点有多寡之别。  相似文献   

8.
苏轼学写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春梅,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夜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诗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精通儒释道,涉猎广泛,博闻强记,诗词歌赋无体不工,琴棋书画无艺不精,而且立身正直,处世中庸,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以看出,作者贬低王安石和司马光、赞誉苏轼的倾向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这符合历史真实。毫不夸张的说,苏轼代表了宋朝的最高智慧。我们要理解苏轼,就要站在和苏轼同样的高度,而这很难很难;教材对《赤壁赋》的注释可以印证这一点。存照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1.
陈洪团 《现代教学》2009,(11):33-33
对于名家作品,学生常用贴标签方式进行解读。例如学习《石钟山记》,学生马上联系“乌台诗案”,说这是苏轼借讥刺李渤的“臆断”来抒发对御史们炮制“乌台诗案”的愤懑不平之情。其实,学生臆断了苏轼和《石钟山记》。如何建构起理性的阅读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记得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过:"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联想到中学语文教育:教材不断变化,方法层出不穷,理念日新月异,让人新奇兴奋的同时,也让一些语文教师感到惶恐无措。不知人人能说的母语,究竟该怎  相似文献   

13.
南宋名臣李纲在建炎年间罢相后被贬谪,追随苏轼的足迹到了海南。李纲是苏轼的承继者,次韵、和苏是他承继苏轼的外在呈现,而高扬内在主体性,明了"吉凶妖祥之理",这是得苏学真谛的,思维也获得了哲学意义的提升。故最终他才能自豪地说:"老坡去后何人继,奇绝斯游只我同。"虽然李纲在贬谪海南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天,或许他只能成为"老坡去后"粗浅的承继者,但他却通过提升主体性以抗外力的打击,得苏轼逆境人生之精髓,成为真正的践行者,这也正是他对苏轼承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千古文人心中的偶像。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周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细细想来,我钦佩苏轼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提到苏轼,大家第一刻想到的都是他那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的时候,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我们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5.
苏轼留给我们三千多首诗词,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苏轼,认识苏轼所处的社会,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和借鉴。设色,这就是东坡诗词中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艺术特色。可以说,苏轼是非常讲究诗歌设色的一位艺术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战守》这篇策论,是他的政论文的优秀代表。嘉祐五年,苏轼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写下了《进策》二十五篇。苏轼在他《感旧》诗引中也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由于这组《进策》写于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因此  相似文献   

17.
小孩子要学会说话,必先听过足够的话;我们要学会写作,必先读过足够的文章。关于阅读对写作的意义,有无数名言可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当代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古今中外,善  相似文献   

18.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沉浮于宦海 ,出入于儒释道 ,纵横于诗文词的创作 ,处处以“随”这一人生哲学平衡自己的心理 ,保持自己的存在。可以说“随”是其坎坷人生的心理暗示 ,是其出入儒释道的哲理反思 ,是其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研究苏轼时 ,如果抓住了这个“随”也就摸到了苏轼文心跳动的节律。  相似文献   

20.
"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说苏轼不好司马迁《史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辨析的问题。本文认为,苏轼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态度,与他的治学方法、政治立场和人生境遇有着密切联系;从史学角度评价司马迁,苏轼多持批评态度,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定义苏轼"不好"《史记》,似有一定道理,然从文学角度看,苏轼给予司马迁最高评价,说他"不好"《史记》,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