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在世间遇上另一个人,这个人与你分享相同的价值观,这种感受,原来相当重要,令你一直带笑前行. 恐惧 有人曾经跟我说:他不恐惧任何事,除了“恐惧”的概念本身. 我不习惯赋予恐惧过大的权力,在这独行的旅程中也一样.小路上那“熊目击情报”告示,并没有为我制造恐慌.第五天,我走在梓川右岸的木头步道:由于走过多次,那条路已经变得相当熟悉,就像回家的路.那是游客路径,经常挤满游人,然而当天,也许由于天气糟糕和时近日落,竟变得渺无人烟.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     
正5月14日晴我的家乡在乡下,那儿景色宜人,美丽极了!你看,在一棵棵枝叶茂密的大树的枝干上蹲着一只只小麻雀。小路旁长满了鲜花,鲜花旁有几块稻田,长满了绿油油的禾苗,远看像一块块绿丝绸。在我家的不远处有一座烈士山,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松树,展示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小松鼠在枝间来回穿梭,可爱极了!我家前面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水里有嫩绿  相似文献   

3.
在山的那边     
山的那边,夕阳余晖。雨,一个山沟里的孩子。雨的姐姐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考上了大学。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雨的全家却因此陷入了矛盾之中。姐姐一个人坐在门前,眉头紧锁,呆呆地看着前方的山。  相似文献   

4.
冯唐 《大中专文苑》2014,(12):71-71
母校协和医学院组织我们几个毕业十多年的学生返校座谈,自由提问的时候,一个男生问:我们最想知道的不是医改、医德、医技,而是你们毕业这么多年,现在最想告诉我们的一点是什么?当时,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我最想告诉他的是我现在还相信什么。  相似文献   

5.
我们先来看《在山的那边》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山的那边     
<正>山还是那座山,我还是那个我。——题记山路崎岖不平,轰轰作响的大巴在这路上爬行,似乎已经疲惫不堪。司机熟练地打着方向盘,左转又右转,突然"哐"的一声停下。原来已经到达目的地。下了车,竟发现地上还有少许积雪,在雪上踩下一个深深的脚印,雪地上向前延伸的脚印显得杂乱无章,沿着脚印走,只看见了黑压压的一片。"坐缆车五十元一位啊,排队排队,坐缆车排队一个半小时,走路四十分钟啊!"保安瞥了一眼向缆车排队处走来的人群,"嘿!前  相似文献   

7.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作为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科所学的第一篇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这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现代诗教学的几个角度,即品析人物、关注章法、玩味意象、触摸节奏,使现代诗教学有法可循。  相似文献   

9.
正【案例呈现】高三年级的小申本来是个阳光少年,但最近却显得很疲惫,精神萎靡,眼神也很迷茫。原来,小申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非常活跃,是班里的开心果,成绩也不错。有一次,老师大范围调换座位,他们两个人刚好换在一起。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在小申头脑里一闪而过:他这么活跃,影响我学习怎么办?想到这里,小申非常冲动地搬着凳子逃跑了,坐在了最后一桌。好朋友当场愣在那里,觉得莫名其妙,但他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备受争议,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在方法,不在策略,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染绿的声音     
<正>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每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撼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寄语]“得法养习.历练通文”乃语文学习之道,只有“得法”才会自己学习,“得法”是其根本。“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个性化阅读,以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要使其“得法”,就应当致力于“学”在“导学”上下工夫。导学包括:兴趣、习惯、方法、技能、个人体验、感悟的眼界以及相关语文知识运用等的指导学习。有专家认为:着力于“契合”是属于教法一类,“学法”则应注重“效果”。因而,导学方法的设计,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能预见学生学习状态,并以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标准。此乃我们开设本栏目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正评论家梁鸿鹰先生在评价长篇小说《后土》时,提出这部作品是"有难度的写作"。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回顾这几年的写作,从《富矿》到《后土》,再到新近写作完成的《福地》,我确实是在有意识地挑战写作的"难度"。我认为,一个有出息的作家,是不会总是满足于躺在回忆里一再书写带有自传色彩的"小我"的,更不会停留于自己所熟悉的那些惯性写作当中。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三温书假的一天下午,四个来校自习的学生出现在我办公室门口。在我的热烈欢迎下,她们羞答答地进了门。我知道,肯定是卓珊带她们来的。卓珊,当了我三年的科代表,我跟她以这样的方式面对面地说话还是第一次,而且还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高考前,即将毕业。她是那种"你办事,我放心"的学生。我平时布置给她的事情,她总是做得井井有条。她还常常会提醒我,并为我排忧解难,细心又耐心,尽职又尽责。惭愧的是,我  相似文献   

15.
一二三.一起随波波进入一号密室吧!初中是什么样的.会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呢?老师会不会很严格.同学之间好相处吗?别着急,这一切的一切.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在一号密室里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6.
我虽然是"90后"这一代人,但大学毕业后就走进了职场的天地,在职场工作和体验了好几年。几年来,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从"90后"职场视角来体悟别人的处境,倾听了别人内心的困惑,也细心观察了别人的人生,这对于"90后"的我来说,正是一种学习和激励。在职场的路上,机会和选择的多元,使我们有了更多的职场发展空间,但每条发展之路,都离不开脚踏实地、争分争秒的态度。在职场生活中,我看到了听从父  相似文献   

17.
曾素英 《文教资料》2008,(1):122-123
高中语文阅读课问题情境学习策略的最大特征就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地、动态化地生成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走向自己.这样做是尊重学生的元认知,把学生推向主体.本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功的典范.自1928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以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传播多管齐下,除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读物传播以外,还以连环画、明信片、主题展览的形式渗透于时代和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形成了三个比较集中的宣传阶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的不同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劳动,对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核心观点做出了新时代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三毛 《快乐阅读》2014,(9):22-23
<正>我喜欢漫游,也喜欢黄昏和黑夜交接的那一段时光。我们现在的家,坐落在一个斜山坡的顶上,从前面的大玻璃窗看出去,星罗棋布的小白房在一脉青山上迤逦着筑到海边。厨房的后窗像是一幅画框,微风吹拂着美丽的山谷,落日在海面上缓缓转红,远方低低的天边,第一颗星总像是从大海里升上来的。更奇怪的是,墙下  相似文献   

20.
正我喜欢漫游,也喜欢黄昏和黑夜交接的那一段时光。我们现在的家,坐落在一个斜山坡的顶上,从前面的大玻璃窗看出去,星罗棋布的小白房在一脉青山上迤逦着筑到海边。厨房的后窗像是一幅画框,微风吹拂着美丽的山谷,落日在海面上缓缓转红,远方低低的天边,第一颗星总像是从大海里升上来的。更奇怪的是,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