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重新审视那种仅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一种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溯源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生态伦理观和泛化于民间的生态伦理实践意识,将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生命支持体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的伦理建设对于确立当代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改变人类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理论前提。本文从生态道德建设、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出发,探讨了生态经济伦理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产生的,它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手段;而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资源的紧张等原因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促使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所出现的生态伦理,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难看出生态伦理在其中的重要位置,生态伦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教育中核心的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6.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与生态伦理思想直接相关.王船山从宇宙存在论视角对主客体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诠释,从而确立起了与此相对应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即预定和谐的生态伦理原理,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准则以及官天府地而裁成万物的生态伦理实践.船山建立在对主客体关系的本体论论证基础上的生态伦理思想对陷入困境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对人类的生态实践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的价值问题展开争论,这些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其实践活动的后果,但两者都脱离了制度维护,抽象谈论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则将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予以探讨,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揭露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至上的思想所导致的土地和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及其恶果,警醒人类不要在利益的驱动下滥用土地、破坏资源,否则将遭受灭顶之灾,该小说是较早揭示土地和生态伦理的小说之一。本文运用生态伦理思想解析作品中反映的以土地和动物为代表的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揭示斯坦贝克的生态观和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9.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范畴,既反映着生态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社会的伦理。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高校生态德育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教育资源的开掘是多方位的,其中本土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应纳入生态伦理教育资源。新疆本土文学以其鲜明的生态文学特征引领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树立生态伦理观,并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产生深层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及其实践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伦理是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是由于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亦即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曲折地协调和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呼唤生态伦理教育。首先从生态的定义出发,提出生态伦理和生态伦理教育的含义。接下来从生态伦理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需要两方面论证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从生态旅游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教育性、可持续性三个核心特征论证生态旅游有利于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的意识形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群体。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意识总体积极向上,对生态伦理知识有所了解但有待深入,生态伦理情感丰富但需加强引导,善待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有待进一步养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信念和自觉行为,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叶飞 《教育科学》2020,36(6):15-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涵义,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涵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到生态伦理教育当中,就是要促进生态共同体的建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伦理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的生态共同体,凸显出了对现代性的生存方式的整体反思,寄托着人们对良好生态治理格局的热切渴望。为了更好地构建人类的生态共同体、培育人的生态共同体精神,当前的生态伦理教育要以培育具有担当意识的全球生态公民为重要目标,并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新格局,传递平等、正义、责任、和谐等生态伦理理念,形成"家—校—社"的生态伙伴关系及合作机制,从而为生态共同体的培育奠定扎实、稳固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蕴含着生态问题的伦理反思,同时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当代环境问题大多是以科技作为工具产生的,但其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需从观念上和实践中反思科技的环境负效应的根源。科技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朴素的统一变为紧张的对立。人利用科技过度开发自然,造成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性降低,科技对于自然的操纵也转变为对人的操纵,既侵害了他者的环境利益,也破坏了人类后代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需要通过伦理对科技动力加以合理引导,进而形成在绿色发展道路中科技伦理的三重维度,即建构科技的生态伦理精神、树立和谐与统一的生态伦理规范以及对科技效应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德里罗的《白噪音》中的生态灾难、生态环境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破坏了应有的伦理规范,人类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主义"为工具,以达到"消费主义"的目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生态恶化的图景,同时也隐含了作家对生态危机和生态伦理失衡的焦虑。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将对法律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发起全面的挑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将对环境法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当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应成为环境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关照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三生教育”具有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情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与和谐生活的生态伦理诉求。“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生态伦理是对生存危机的积极回应,两者的殊途同归,反映了当今时代对超越现代性、重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人类文化前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障碍,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正困扰着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因为如此,自上个世纪早期以来生态学家们便开始呼吁建立一种新的调节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伦理--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学家莱昂波德(A.Leopold)就曾指出,人类伦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协调人与人关系的阶段,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阶段,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阶段.[1]不论此种阶段划分是否正确,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确实非常突出.因此,鉴于生态环境的压力,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把一些基本的生态内容纳入到教材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现行的小学品德课程,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包含了一部分的环境地理教学内容,其中涉及到不少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为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