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千年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其意是说,君子的教育方法有五种:有的要像及时雨一样去灌溉培育他,有的要帮助养成优良品德,有的要引导发挥他的才干,有的要尽量回答疑难,有的通过自身影响使不能亲身受业的人获得教育。这五种形式,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显然,孟子的教育方法还是不完善的,传授知识成了最为主要的教育方法。“背过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便成了那种简单教育的鲜明写照…  相似文献   

2.
为师之乐     
孟子有“君子三乐”说,第三乐为“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认为教育工作也是享受人生快乐之事。教育之乐之所以由孟子提出,与孟子乐于读书并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先秦诸子中,孟子是最讲究读书方法的人。  相似文献   

3.
王坤 《青年教师》2005,(7):10-10
教育是最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的这种公益性特点要求它的从业人员——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善良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很难设想,心地不善良的教师会成为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每一位端教师饭碗的人都应成为“与人(学生)为善”的“君子”。  相似文献   

4.
徐兴有 《甘肃教育》2010,(11):41-41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五册,在删节《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时,删去了前面的“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遗憾的。这样一删,故事似乎更完整了,但是却难以表现出孟子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的“大丈夫”人品,同时也不能体现孟子论辩的技巧。笔者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很明显有两个目的:一是对身为一国之君、有王者之尊的齐王派人“瞷”己的卑鄙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二是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君子情怀。现将具体的理由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孟子·尽上心》:“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学校是教育的首发阵地。学校的理念、思路、做法决定着教育的对象能否得到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也关系着人性道德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为历代许多数教育家所推崇。孟子称赞孔子的经验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7.
1.贵族,当官的人。《孟子·腾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统治阶级污蔑劳动人民的称呼)《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即贵族统治阶级。2.君主。《孟子三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道德高尚的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鳢”;“正人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其中的“君子”都是指品德高尚的人。4.有才德的男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美丽的姑娘,…  相似文献   

8.
教育价值观所反映的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它标志着人们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何种选择。因为教育价值观所反映和体现的是人在主体需要上对教育的要求和态度,所以它对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使人们的教育行为都受到价值取向的支配。我国古代关于教育价值的论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二是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首开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之先河。孟子主张教育的价值在于“明人伦”。汉代硕儒董仲舒对此讲得…  相似文献   

9.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一个神圣而又幸福的职业。教师的教学幸福,首先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愉悦的情感体验;其次是一种精神享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1.
贾淑莉 《考试周刊》2012,(79):28-28
孔子《论语·雍也》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章如人,尤其是状物散文。一篇好的状物散文犹如君子,内外兼修,其内为“质”,即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就像是一个人的血肉、思想、灵魂;其外为“文”,即为使“质”更好地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手法等。  相似文献   

12.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把道德人格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也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子曰:“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烈·莱维解释为:“君子不要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器”即工具,可这“器”的对象究竟是谁?  相似文献   

15.
一、修身修心 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教育自古就强调除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承担人的教化功能。所谓教化,简言之,就是对人进行符合文化传统的人格教育。  在古代,教育面向社会的功能是培养脱离生产劳动的士大夫,对学生的要求是养成一种追求成圣成贤的人格,最终成为孝顺父母、忠于君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君子。培养自己的学生树立这种君子理想人格是自春秋以后我国古代教育者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想人格,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成为“君子”,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在现实生…  相似文献   

17.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开创的儒家“以水比德”的传统,在《孟子·离娄下》和《孟子·尽心上》两篇中,运用“原泉混混”和“盈科后进”两个相互连贯的水意象对其君子人格修养思想进行了阐发。“原泉混混”强调通过对自身固有德性的洞察和体认,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主体自觉意识;“盈科后进”强调通过学问之道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孟子认为,君子应当“立于本”并“志于道”,内德充盈而又不断为学进德,从而养成完善的君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8.
一、修身修心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修身做人必须培养和保护“四端”,坚持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善,所谓性善,在孟子看来,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行,而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善的因素或成分、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拥有丰富的教育遗产。批判地继承千百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做到“古为今用”,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积累的教学经验是多方面的,教学原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历代的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认真研究古代教学原则,吸取其精华。 1·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古人,就很重视因材施教。孔子曾根据弟子的个性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育:“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①可见孔子认识到高柴的质地愚笨,曾参的天性迟钝,子张少诚实,子路性粗鲁,因此就因“材”而教之。后来孟子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②孟子认为学生有五种,第一种是修养  相似文献   

20.
怎样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界普遍注意的一个问题。为了正确继承和发扬祖国优良的教育传统,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文拟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什么叫“传统”?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这是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传统”,并非外来词。《辞源》虽然没有这一条目,但在我国历史上早已出现,《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孟子》“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都有传统之义。至公元441——513年,南朝梁文字学家沈约在其《立太子恩诏》中说:“树元立嫡,有邦所先,守器传统,于斯为重。”则直接用上“传统”二字。此后它便继续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