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电影艺术,好坏优劣自有评价,作为电影人应从前辈失败与成功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要重视电影艺术的寓教于乐作用,而观赏者又能从电影中体味到人性的悲喜交加。优秀电影作品大都是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著称,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与加强电影的文学性。100年的电影历程,我们对电影的希冀太多,人类探索人性心灵之旅的脚步却从不停息。  相似文献   

2.
电影《阿凡达》是卡梅隆导演的最新作品,该片票房已创下全球之最。影片中有多处体现出卡梅隆对人性的关注,本文就以影片中的“地球人”、纳美人、杰克这三个人物角色进行剖析,借以展现导演在本片中体现出的“对人性的关注”。最终指出“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尊重”才应是人性所应具备的本质品格。  相似文献   

3.
《音乐世界》2014,(23):8-8
随着各台四季度综艺节目陆续开播,周五黄金档竞争愈演愈烈,从“韩流”的全面来袭到逐渐成风的“虐星”趣味,观众的选择面越来越广,手中的遥控器根本停不下来。而从11月13日、14日21:20起,继承传统选秀模式、以发掘中国潜力男星为目标的新一档真人秀节目《中国好男儿》也投身战场,强势登陆广东卫视。  相似文献   

4.
瘟疫来袭?     
也许是“末世情结”太重,或是“居安思危”,人们总是对“人类的毁灭”这一话题津津乐道。这不,在好莱坞电影中,太阳大爆发、彗星撞地球、外星人入侵等桥段,把地球和人类虐了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5.
《读写月报》2024,(4):10-13
<正>【阅读导引】近年来,“BE美学”越来越火。BE,是Bad Ending的简写,意为遗憾、让人伤心的结局。从早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到前些年大火“出圈”的《东宫》《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再到关于《长相思》BE的热议,这些影视剧每次上热搜的情节总是和“虐”分不开。尽管许多剧“为虐而虐”,用缺乏逻辑的权谋戏和主角“不长嘴”造成的沟通误会来制造虚假的冲突;但不得不说,那些让人遗憾、心碎的“意难平”实在是太“上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电影出发,探讨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得失和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文字到影像的变动,这从叙事方式、情节改动出发;其次从改编的原因分析:《半生缘》之所以成为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张爱玲小说,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干,但也删除了种种“张爱玲特色”,变成一个相对纯粹的爱情悲剧;最后探讨小说改编后的遗憾。在对人性的揭示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表现手段上电影对色彩的运用、对小说中意象的经营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电脑》2006,(6):48-48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出了“美国电影百佳台词”。入选的100条台词由1500名评委从400条候选台词中选出,它们囊括了电影史上最精妙的双关语、论证语和最机智的回答。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对白“坦白说,亲爱的,我不在乎”名列榜首。[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公民凯恩》是最早的现代电影。它以含而不露的艺术笔法,将现代社会问题提升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以有力的影像造型,展现出资本与人性不可调和的对立,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权力欲与占有欲造成的人的异化。影片首创了“多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首创了“性格悬念”。影片还塑造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巨大的隐喻形象──凯恩,使凯恩成为一个国家(美国)一个时代(30年代)的缩影。影片对景深镜头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触发了巴赞于50年代提出“长镜头理论”。  相似文献   

9.
付强 《文教资料》2014,(11):58-60
电影《拆弹部队》讲述了美军拆弹小分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执行一系列任务过程中的经历。影片以人性反思战争,以真实的情景和情感触及灵魂,获得奥斯卡六项大奖。本文拟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入手,反思电影中这场战争的意义及对恐怖分子的界定,并反驳西方社会所理解的这场战争是“文明的冲突”的看法,通过对其伦理和政治意义的解读重新审视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下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电影必然要担负起树立正确导向、引领道德风尚的使命。同时,正因为电影的诞生多以社会现实为温床,经常与社会话题相勾连,所以它的“介入性”不容忽视,必须对其美学范式加以探讨。文章着眼于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叙事与视听表达,对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加以阐释,结合审美批评探讨其叙事表达中的人性深度与社会症候,关注电影的道德倾向与文化立场,并从介入美学的角度探讨其社会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国产亲情电影《爸爸你在哪儿》的原生态全国首映式广州名校启动仪式近日在广州市第109中学举行,这是该校实施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新幸福观教育”中的又一次大型互动教育活动。该校学生表示,观看了这部电影后,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师长的辛劳,懂得了感恩,对人性、伦理、道德、亲情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公民凯恩 》是最早的现代电影。它以含而不露的艺术笔法,将现代社会问题提升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以有力的影像塑型,展现出资本与人性不可调和的对立,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权力欲于占有欲造成的人的异化。影片首创了“多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首创了“性格悬念”。影片还塑造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巨大的隐喻形象-凯恩,使凯恩成为一个国家(美国)一个时代(30年代)的缩影响。影片对景深镜头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触发了巴赞于50年代提出“长镜头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黄秋美 《湖南教育》2002,(22):41-42
关怀即爱,是生命存在的本质状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原动力,是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高度的反映,是人类从蛮荒走向现代文明的“倚天宝剑”。它意味着尊重和欣赏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智慧,意味着对真善美生生不息的追求,它让每一颗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自由,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人生的价值得到最完美的实现。教育的支点是对受教育者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贯穿于整个人类教育史的始终,从古希腊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子,从美国的杜威到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他们的教育理论处处闪现的是“关怀”、“人性”的光芒。在新的…  相似文献   

16.
杨雅茜 《考试周刊》2015,(18):19-21
文章对金基德电影特有的以血腥和色情为主题的暴力美学进行分析,并对电影"失语"现象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金基德借用暴力美学最真实反映人性道德的原因。金基德的电影为什么在本土并不叫好,风格从以往的血腥暴力转向温情脉脉。同时和同类型导演的暴力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卫蔚 《中学教育》2004,(8):32-34
电影《指环王》中那枚掌握邪恶力量的小小戒指在美国掀起的热潮还未退尽,如今,另一枚银色的戒指再度成为美国青少年讨论最多的话题和最流行的饰物。这次,它不再是引诱人性中贪婪的一面,而是呼唤少年的纯真。7月,这枚小小的戒指横跨大西洋,将“魔力”传达到英伦三岛。青少年心理生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学校和政府。如何劝说中学生以谨慎负责的态度看待“性问题”是许多民间组织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休谟“人性第一原则”评述姚天祥大卫·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和经验论者。他认为,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提出要建立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休谟所谈论的人性包括人的“知性”、“情感”和“道德”。其中知性问题最为重要,包含了众多的人性原则,最基本的是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1月,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以雄奇想象营造“入梦奇境”,在中国引发观看热潮。《中国奇谭》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旗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和哔哩哔哩网站联合出品。由11位导演创作的《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等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了风格浓郁的中式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影片《通天塔》以多线索的叙事手段、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对人性的深刻思索与挖掘使观众从单纯意义上的“看”电影向“思考”电影转变。影片深入探索的关于人类交流隔阂的主题也引起人们更深远的思索。本文分析了影片《通天塔》的创作思想和立意,对影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影片所蕴含的人类交流心灵障碍的深刻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