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七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于1990年8月26日至9月2日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在团长金冲及及副团长张椿年率领下共13人参加了大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由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每五年召开一次,是全世界历史学科领域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中国史学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会员国,曾于1980年和1985年两次组成代表团出席和参加了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和联邦德国的斯图加特召开的第十五届和第十六  相似文献   

2.
1990年8月26日-9月2日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了第十七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刊编委王敦书、庞卓恒二位教授随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一行13人参加了大会.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为全世界历史学科领域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中国作为此会的成员国曾参加过第十五届和十六届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国代表团主要参加了8月27日关于亚洲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真正认识和理解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对他作出恰如其分的正确评价,也需要时间和时代条件,需要经过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和中国无产阶级认识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既包含了在中国革命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教学中,关于第一国际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作用,有两种颇不相同的提法:其一,第一国际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战胜各种机会主义路线的历史。其二,第一国际的历史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历史,它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作用是团结并领导国际工人阶级开展了反对国际资本的斗争;至于第一国际内部的路线斗争固然是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第一国际史的主流。前一种提法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一些教材中仍然较普遍地存在,因此同学们提出了疑问。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同意后一种提法。现将我们的认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当前,史学界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搞清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又直接关系到历史科学的研究应以什么内容为中心。本文试就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谈点看法,并进而探讨一下历史科学的研究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承认历史具有选择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辨证关系,亦不等于否定历史总的和长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历史选择关头,杰出人物或领袖人物能起关键作用,能决定历史或历史事物的发生和一定时期的发展.否认这一点,已经和仍将对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承认历史具有选择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辨证关系,亦不等于否定历史总的和长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历史选择关头,杰出人物或领袖人物能起关键作用,能决定历史或历史事物的发生和一定时期的发展。否认这一点,已经和仍将对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承认历史具有选择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辨证关系,亦不等于否定历史总的和长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历史选择关头,杰出人物或领袖人物能起关键作用,能决定历史或历史事物的发生和一定时期的发展。否认这一点,已经和仍将对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城西15公里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开始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全面的侵华战争.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的广大官兵,激于爱国主义的义愤,担负起保卫国土的神圣职责,奋起抗战,击退了日军多次的猛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一系列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卢沟桥事变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解决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在革命的实践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列宁在“反对抵制”一文中,极简明、极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全部内容。他说:“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精妙地结合着两种特点:一方面是完全用科学冷静态度来分析客观情势与客观进化行程,另方面是极坚决地承认群众所表现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底意义,同时当然也承认那些善于探索并实现其与某些阶级联系的个别人物、集团、组织和政党所表现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底意义。”一方面是历史和革命  相似文献   

11.
清末政治风雨如晦、风云诡谲之时,是倡行改良,还是号召革命,构成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斗争焦点。康有为在戊戌前后“一以贯之”借董子学以推行其改良主张;章太炎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换过程;刘师培以董子学比附现代民主之义和民族主义,并反驳改良派的理论根基公羊学,以此来驳斥改良,宣传革命。章太炎、刘师培与康有为的争论,表明上是古文经对今文经的学术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革命与改良的政治斗争,体现了社会上改良思潮向革命思潮的一轮转换。  相似文献   

12.
回溯一门学科的诞生过程,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年轻的分支之一,促成其诞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根、孔德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开戗性研究,贡献比较突出。尤为重要的是,知识社会学为科学社会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范例、输送了人才等。科学社会学两大研究传统的奠基作分别是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解放以来,史学界对农民战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弄清了不少问题,出版了不少书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年动乱,这项探讨和其他科学一样,受到糟踏,一度沉寂下来。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历史的新时期,积极贯彻“双百”方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研究又热乎起来,在新的基础上欣欣向荣。诸如成立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定期举行中国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报刊杂志发表有关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文章,书店出版这类论丛、论集和资料汇编,的确象雨后春荀一样,展示了不少具有学术价值的见解,发展形势喜  相似文献   

14.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是伟大导师列宁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指出的一条科学的定律。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战争并不一定都表现为世界大战的形式。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后不到一个世纪里,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百次的局部战争,而世界大战至今只有两次。就是这第二次,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加以制止。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一开始  相似文献   

15.
从张元老师的文章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特别是从《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中,寻找历史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学习。针对文章最后“希望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的文章旨趣,我觉得十分亲切,因此,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辩证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一方面论证社会革命的“历史火车头”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作用作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社会革命的涵义 “社会革命”这个范畴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即它的原义和转义。必须明确区分这两种涵义,否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会造成混乱。 社会革命的原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革命的理解,即是在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发展阶段,革命阶级为了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政治大革命。它的中心内容是夺取政权;它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它的主要方法是暴力。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视社会革命为阶级之间的你死我活的“血战”,是“政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页)。列宁也明确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列宁选集》第1卷,第616页)毛泽东同志抓住社会革命的根本特征,指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尼德兰革命——性质和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德兰革命(1566—1648年)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尼德兰是在西班牙封建统治之下,所以这次革命也是一个民族解放斗争。尼德兰革命和中世纪一般反封建起义一样,带着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引用马克思的话,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发动的”革命。在宗教外衣之下掩藏着资产阶级所提出之真实的要求,就是,要为资本主义经济开辟发展的道路。可是尼德兰革命的性质被资产阶级史学者弄得模糊不清。他们强调西班牙和尼德兰之间的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矛盾,而不注意于它们之间的社会阶级斗争,似乎是说,这是尼德兰人革西班牙专制统治制度的命,这是尼德兰新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把它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而对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革命、改革与改良都是人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人类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并不是主观意志使然,而是由历史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因而都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胡适的是非功过,历来颇有争议。关于文学革命是如此,对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胡适十来岁在上海读书期间就享有“少年诗人”的盛名。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过各体诗歌和译诗大约五六百首。其中收入各版《尝试集》的有七十多首,收入《尝试后集》和《胡适手稿》中“未收的诗稿”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对于胡适的诗歌,特别是《尝试集》,历史上就存在不同看法,今天仍有分歧,就是在港台和海外也有过一番争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期出现评价和看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呢?这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想就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诗歌评价上的分歧和争议,做一点历史的回顾和考察,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线索和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