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14,(5):77-77
据2013年12月6日《新民晚报》报道,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经4年多潜心研究,运用x射线晶体学等研究方法,最终获得了TET2蛋白和DNA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三维结构。研究还发现,TET1蛋白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与致癌蛋白MLL发生融合会导致哺乳动物罹患癌症;血液肿瘤患者血液中含有多种TET2蛋白突变,且突变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你一定记得,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激光打出的让人惊叹的DNA(基因)双螺旋图案.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DNA以及许多其它在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微型结构都采用了这种构造.然而,为何大自然对这种结构如此偏爱呢? ……  相似文献   

3.
你一定记得,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激光打出的让人惊叹的DNA(基因)双螺旋图案.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DNA以及许多其它在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微型结构都采用了这种构造.然而,为何大自然对这种结构如此偏爱呢? ……  相似文献   

4.
你一定记得,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激光打出的让人惊叹的DNA(基因)双螺旋图案。螺旋结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DNA以及许多其它在生物细胞中发现的微型结构都采用了这种构造。然而,为何大自然对这种结构如此偏爱呢?美国科学家卡缅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数学答案。大自然之所以对螺旋结构如此偏爱,过去的回答是———由分子之间的引力决定的。但这只能回答螺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它们是螺旋形状。从本质上来看,螺旋结构是在一个拥挤的空间,例如一个细胞里,聚成一个非常长的分子。在细胞的稠密环境中,长分子链经常采用规则的…  相似文献   

5.
超越自卑     
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从自己拍得极为清晰的DNA(脱氧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就此还举行了一次报告会。然而弗兰克林  相似文献   

6.
同源盒基因(Homebox gene)编码一类具有转录调控作用的蛋白,共有60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上含有一段180个核苷酸序列的特征性DNA片段——同源异性盒(Home box)。目前发现同源盒结构域大体上有四种花式即:①α—螺旋—转角—α—螺旋;②亮氯酸拉链;③锌指结构;④α—螺旋—环—α—螺旋。 同源盒基因对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的分子控制机制,信息传递,细胞分化,生物进化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DNA生化反应的计算机称为DNA计算机,由于其采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逻辑与存贮方式,DNA计算机在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时具有传统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1 DNA计算机提出的背景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计算机专家阿德莱曼在阅读一本名为《基因分子生物学》的书籍时,突然意识到人类的细胞与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方式非常类似。计算机以二进制的“0”和“1”两个数字进行数据存储,而生物的DNA则以A、T、C和G四个字母代表的四种核苷酸作为基本结构。这年11月,阿德莱曼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他的DNA计算机理论,并成功运用DNA计算机解决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一成果迅速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由此开创了DNA计算机研究的新纪元。2 DNA计算机的工作原理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甘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  相似文献   

8.
<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3节内容,本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理解DNA和RNA结构的差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等知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本实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即细胞核呈蓝绿色或绿色,细胞质呈红色。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通常情况下细胞核与细胞质均被染成红色。  相似文献   

9.
DNA50 2003年是发现DNA双重螺旋结构的50周年。为纪念这一发现,我们与英国外交部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举办多种活动。 DNA中国巡回活动主要由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赞助。  相似文献   

10.
《细胞》及《科学》在2007年11月2013同时刊出来自美国及13本两个研究团队的报告,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direct reprogramming)”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项发现一方面解决了利用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细胞研究的来源不受限制。分属京都大学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两个团队虽然独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基因世界里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发现,也会对人类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图1)的研究团队在DNA大分子上发现的一种新的硫修饰,是人类首次在众多细菌的DNA上发现第六种新元素硫,在DNA研究领域打  相似文献   

12.
正在承担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在几所试点校初步创建了"团队·互动"语文教学模式,探索、总结了该教学模式的五大实施策略(编者注:该总结发表于本刊2013年第9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团队·互动"语文教学模式又进行了近一年的深化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实施策略,初步探索出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价要点,不断丰富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取得研究新成效。  相似文献   

13.
MCM(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是DNA复制允许因子之一,由六个保守亚基组成六聚体,表现复制型DNA解旋酶的活性.该分子参与细胞复制过程中DNA复制起始的调控.自1992年发现MCM分子以来,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蛋白分子生物学不同领域中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研究MCM如何参与细胞DNA复制起始和细胞增殖的;另一方面研究细胞异常增殖时MCM5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发生的标记物.MCM5蛋白已成为研究细胞生命过程以及早期诊断肿瘤细胞的一类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14.
年份       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有关生命科学的内容1 997年( 1 )英国科学家用母羊冷冻的乳腺细胞“克隆”出一只DNA结构与母羊完全相同的小羊“多利” ;( 2 )科学家发现记录时间的时钟基因 ;( 3 )科学家重建尼安德特人DNA(人类中最古老的DNA) ;( 4 )科学家对肠道细菌大肠杆菌和土壤细菌枯草杆菌的整个遗传编码做了序列测定 ;( 5 )神经元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科学家找到了导致帕金森氏病的第一个遗传因素和鉴定了一个叫“AMY斑”的脑损伤可能会导致疾病1 998年( 1 )科学家开发了新型的生物芯片技术 ,并用于DNA的碱基测定 ;( 2 )科…  相似文献   

15.
王金发简介     
<正>王金发,1947年出生于安徽东至,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讲8门本科生课程,"细胞生物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作为带头人的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教学团队(2007)。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5)。先后主持国家和广东省科研课题10项,主持国家和广东省教学研究项目20项。  相似文献   

16.
正清华大学结构超滑研究团队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了《微米尺度石墨/六方氮化硼层状异质结中的鲁棒性结构超滑》(Robust microscale superlubricity in graphite/hexagonal boron nitride layered heterojunctions)的研究论文,首次实验展示微米尺度异质界面中旋转稳定的结构超滑特性,这是该团队在超滑研究领域取得的  相似文献   

17.
一、经典思想实验五十年前,沃森、克里克对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无疑是当代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使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史蒂文·琼斯曾不无感慨地说:达尔文将人类从顶端处拉了下来,DNA 将人类的面孔碾碎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浆汁。达尔文进化论中许多观点的提出,所基于的就是思想实验的结果;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同样凝聚着大量思想实验的成果。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 DNA 三链α螺旋模型的研究报告。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沃森看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 DNA 的 X 射线衍射照片,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思想:DNA 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思想探  相似文献   

18.
即使在分离并搞清了每个基因的确切功能( Herculean计划)之后,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了解也只有 3%,这绝非戏言。那么,剩余的 DNA有什么作用呢?   简要地说,基因就是指导细胞蛋白质合成的 DNA序列模板。在人类细胞的冗长的 DNA螺旋中,大部分是不能编码蛋白质的 DNA序列,即非编码 DNA。那么它们为什么还会存在呢?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大量的非编码 DNA无异于废物,因为它们既然没有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赖以获得帮助的蛋白质编码,它们就不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这些构成基因组的主要部分并非是进化的产物,而仅仅…  相似文献   

19.
团队合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和任务驱动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下设计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介绍了笔者在《细胞癌变》《DNA分子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激素的调节》四节课的教学实例,着重于介绍通过T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策略、优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教学》2014,(10):78-79
据科学网2014年5月6日援引报道,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王印政团队首次报道了栽培大豆果实不裂的分子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据介绍,野生大豆果实自然开裂,会使种子过早散落,不利于收获,这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我国先民在漫长的选择和驯化等农业活动中改变了这一性状,获得了果实不裂的栽培大豆。王印政团队针对栽培大豆果实裂荚抗性这一关键驯化性状的研究发现,野生大豆果实腹缝线处的纤维帽细胞具有关键作用,果实成熟时,这些细胞随之破裂,使两个果瓣裂开;而在栽培大豆中,纤维帽细胞多达6~8层,且细胞壁大大加厚。果实成熟时,酶的分解和机械张力都很难使这些细胞破裂,两个果瓣也就不会在自然状况下裂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