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愁永远是一种距离,距离越远乡愁越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读着古人的诗句,我们被古人那种浓浓的乡愁沉醉,沉醉于他们对故乡的一种深深的眷恋,沉醉于他们跨越时空距离而坚守原汁原味的乡音的执着。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诗人的乡愁更加动人心魄。时间的距离把乡愁酿造成一坛陈年老酒,空间的距离把乡愁牵扯成一根绵绵情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阻断同胞团聚的海峡,这条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中华民族深深的伤痛,成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伤痛。可望不可及的生离死别,隔海相望…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民俗的。而在这几篇课文中,几乎都涉及了乡音乡情,“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册《俗世画卷》选取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书写民俗、乡土文化和乡音乡愁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整合丛书内容,精选了《俗世面卷》第六板块中《乡音乡情》里的四篇文章,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一、导入环节,课内文章带入丛书内容引出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四韵》,再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之后,教师深情表述:我们吃过了汪曾祺送来的鸭蛋,品味到了乡愁:喝过了琦君酿过的春酒,也感受到了乡愁。有人说,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些远赴他乡,天涯羁旅的游子们离开故乡的时候是豪情万丈,归来时却万斜乡愁。踏遍万水干山,阅尽人间万象,他们会埋藏多少欲说还休的心事呢?  相似文献   

3.
妈妈的乡愁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出号召,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也许只是一口墙根下藓苔丛生的清冽甘泉,一群河滩放牛溪涧摸鱼的儿时玩伴,一曲乡音浓厚的独有唱腔……而妈妈的乡愁却是一棵长在村头虬枝斡旋的青郁古松。妈妈的故乡在巷子口镇,位于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最西部。记忆里,我很少回巷子口,对它的印象大部分源于妈妈的讲述。她讲巷子口弯弯曲曲的麻石街、  相似文献   

4.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5.
<正>乡愁向来是具象的。诗人马致远心中的乡愁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淡淡剪影,余光中先生心中的乡愁是"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张锋先生心中的乡愁是弥漫在几味中药中的微微苦涩,而梁实秋先生的乡愁,却是飘散在北平胡同旮旯里芬芳而忧愁的香气。芙蓉鸡片,爆双脆,水晶虾饺,酸梅汤,光是听着名字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梁实秋先生用  相似文献   

6.
【作文题目】请你以"乡音"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指导】我们通常将"乡音"理解为故乡的口音,比如"乡音未改"。但在写作本文时,乡音则不能仅仅限于口音了,它可以理解成故乡的声音。当然,应该包罗故乡的各种声音。需要注意的是,故乡的声音很多,你准备选取哪一种,或者是哪几种来写呢?所选择的,一定要是自己熟悉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有关梁宗岱故乡的问题和他真正的乡音问题及其乡音在译作中的体现等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梁宗岱的故乡是百色,他的乡音百色"白话"在译作中主要体现在特有用词、词语的简略、习惯表达和特有句法上。  相似文献   

8.
阅读练习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王钟的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  相似文献   

9.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引发读者广泛关注,"记得住乡愁"成为触动媒体神经的热点话题。马年之初,《人民教育》刊文:"记得住乡愁"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笔者以为,"记得住乡愁"恰恰是《文化生活》的课程使命。一、何谓"乡愁"乡愁作为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和情绪体验,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家人故旧、乡亲邻里的思念;二是对故乡风物、旧事情景的怀旧;三是对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眷恋。前两者是形而下层  相似文献   

10.
<乡音>是台湾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代表作,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乡音"的珍贵.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2.
台湾乡愁文学从作者个体"怀乡"经验的投射,到追求政治理想、政治诉求,到历史意识的觉醒,再到追寻精神家园的哲学世界,是遗民文学精神从现实境遇到精神追寻的升华之路,是台湾文学"乡愁"演绎发展的一条隐形路径,折射了文学"乡愁"的遗民文化属性。"文学乡愁"意象,寄予了汉族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精神本质。通过对台湾文学"乡愁"的分析,论述台湾乡愁文学所投射的遗民政治意识、遗民抗争的历史意识以及遗民"疏离"、"孤独"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5.
[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自拟标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乡愁[台湾]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作导引] 诗歌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意"是对事物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境"是形象的、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画面。对诗歌的评论,是对其中的"境"进行形象感知,通过审美判断,从而品赏玩味出审美之"意", 并形成文字的过程。诗歌评论,可以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  相似文献   

16.
乡愁是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他在"2003年度散文家"获奖感言中曾有一段自述:"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物是人非,便有乡愁。若是物也非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乡愁承载着我们记忆中温暖、传统、斑驳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为我们展示多元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留住乡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进路。在大众传媒中,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是留住乡愁的关键因素,乡贤文化的教育引领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力量,敬天畏地的生态文化是留住乡愁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乡愁具有空间恋地、时间怀旧、主体泛化和社会记忆等要素。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家园"理念留住乡愁空间恋地情结,以"追寻民俗日常生活"理念留住乡愁时间怀旧情感,以"产业引导和人性尊重"理念留住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以"建构乡愁的社会记忆"理念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14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余光中先生为他的著名诗篇《乡愁》续写的第五节诗句——"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余光中先生笑着对《光明日报》记者说道:老来还乡多感慨,"乡愁"拐弯是担当。……随着回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都不好意思再有乡愁了,笔下也不再有当年那种忧伤绝望的愁情别绪了,我的新诗和散文几乎都是"拐弯"过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