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贫困理论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容易陷入低水平应用状态。通过对贵州省德江县跨区域移民的实证分析,探讨了跨区域移民多重空间重塑问题。德江县跨区域移民通过城镇化集中安置方式,在经济开发区建设移民新区、安置就业、增加后续社会支持等措施全方位拓展移民生计空间。但德江县跨区域移民面临社会资本重构障碍、文化与心理适应困境及扶持移民的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应进行移民社区生活实践的社会建构、走高质量城镇化安置、进行跨区域移民行政协调与区域合作、积极发展循证扶贫等方式进行移民多重空间重塑的策略创新。德江县跨区域移民的启示:科学的贫困治理应由自然地理空间向多重空间优化,重塑移民多重生计空间。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安置是现行水电移民安置中正在探索的一种方式,我国第二、第三大水电工程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建设后,一些移民集中安置点采用了城镇化安置方式。城镇化安置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困境,特别是移民就业问题.坝尾槽、盐丰、邵女坪和金江等四个城镇化移民安置小区针对移民就业问题作了较成功的探索,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把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农民搬迁到城镇居住生活,社区居民突然中断先赋“农民”社会身份,经历“生态移民”这一标签化过渡角色,在转变为城镇公民这一复杂的重新社会化过程中,其生计行为、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的变化与适应值得关注.地方政府作为生态移民工程这一城镇化战略的主导者,也应适应新形势,成为新型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4.
当前,生态移民在经历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后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计转型和生计可持续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资料,针对移民搬迁前后生计方式的变化、遭遇的现实困境,从搬迁政策、搬迁距离、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移民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为生态移民实现民生福祉,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转型、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水电移民城镇化安置方式呈多样化方式发展,这些安置方式虽然破解了传统的安置土地方式的困难,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移民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生活条件,为水电移民安置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也出现了移民小区产业不发达,劳动力就业困难,不稳定因素增多,保障体系不健全,后期待遇不落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对昭通市昭阳区溪洛渡水电站移民城镇化安置小区"金江社区"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后期扶持,培育小区产业;发展家庭经营,搞活流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制定办法措施,规范小区管理;落实待遇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现有安置方式因受环境容量和移民心态等诸方面的制约,安置量以限制。若解决不好农村移民的去向,将会出现长期的社会问题。农村移民城市安置,实现非农化转移是很有必要的。兴建“移民城”组团式安置农村移民,集中实现非农化转移,无论是对农村移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库区社会的稳定,还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移民资金的利用,以及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分析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传统的评价侧重于以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为主要衡量和分析标准,而较少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格格不入,导致移民返迁和二次搬迁.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十分有意义,有助于选择到相对较优的安置区,更关系到移民 "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李飞  刘军 《宜春学院学报》2020,(2):30-34,110
水库移民社会融合困境威胁安置区的稳定与发展,尤其是移民与原居民的混住区,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由于物质因素与意识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库移民将遭遇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维度的社会融合困境。纾解水库移民社会融合困境需要分为动员、过渡、发展三阶段:动员阶段需要科学评价移民环境容量,考察移民与原居民、迁出区与安置区的匹配程度;过渡阶段需要不断增加移民资本,增强移民抵御搬迁带来的各种风险的能力;发展阶段需要创新移民安置区治理机制,促成社区共同体的形成。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水库移民良好的社会融合,推动国家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调研数据,测算出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的绩效水平。结果表明: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总体绩效水平为中等,移民搬迁极大地促进了移民生活方式城镇化,使移民逐渐接受城镇化的思想意识,但并没有使移民的生产方式实现城镇化,移民实际处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户籍相割裂的半城镇化状态。据此,从优化产业结构、扩宽就业渠道、改善融资条件、健全社会政策转续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安全经济学的视角对移民的迁移意愿进行分析发现,移民并不完全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努力规避风险,追求风险的最小化。在新疆X电站移民安置案例中,移民出于对规划安置地经济收益、生计方式转换和文化传统维持的忧虑,而选择就近安置。在今后的移民安置实践中,要探索推进政府、企业和移民广泛参与沟通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流动的加快,移民和移民社会已经普遍存在.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一种类型,移民社会特有的内涵及其多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政策和社会和谐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移民、移民社会问题,构建移民社会学理论体系,开创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学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移民安置是基于国内公共事业建设开展的一个民生工程,涵盖了民众意愿、移民就业、工作技能培训、农业产业化等要素,涉及了民众迁移、民生工程、特色产业等内容,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分析了移民安置策略,并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移民安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移民安置要以满足移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为核心抓手,做好民生工程,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移民生计方式、生计发展动力机制和移民权益保障三个方面,对国内移民生计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国内学界对水利工程移民生计及其权益保障的研究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系统化研究和定量研究还非常缺乏,可操作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这应是未来水利工程移民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合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与历史资料分析法,梳理和分析移民对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由排斥到接受乃至依托的实践变化历程。研究发现,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是移民不同代际主体实现就业与转变生计方式的重要途径,且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前后共同作用于移民不同代际主体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体现了二者对移民群体生计转换的接续性影响,从而促使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呈动态变化的结构性特征。同时,研究针对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背景的特殊性与两种教育实践在移民社区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对普通教育从政策辅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以及对培训教育从培训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在搬迁安置过程中面临着收入结构变化、就业形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房屋重建、邻里关系变化、亲缘关系疏远、环境恶化、健康及医疗支出增加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可能给移民家庭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由于不同家庭应对能力不同,影响也各不相同,可能产生不同后果。笔者通过识别水电工程移民家庭压力源,分析了可能的压力对移民个人、家庭及社会产生的影响。由于移民家庭压力来自移民安置的各个方面,只有相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缓解可能的压力,本文从移民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21,(1):54-60
在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移民的社会适应影响移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选择。基于W县XQ社区的调研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的持续发展需要整体考量移民场域各要素整合的共同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惯习的稳定与拓展为移民在迁入地安居带来心理保障;生活惯习的养成与适应提升"安居"生活的满意度,增加移民对迁入地的心理归属;重新形塑的社交惯习帮助移民凝聚社会资本,推动实现社区认同。了解移民具体的社会适应情况,因地制宜加强培育和创造移民良好惯习,才能刺激移民内生发展原动力与外在资源运用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通过对村落中汉族移民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文化要素变迁及其特点的考察,探讨了移民区域在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多元文化格局,及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层次差别。最终认为,移民的外在文化特质的适应相对较快,但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的适应肯定要滞后于外在适应,甚至停滞不前。但是,深层次的文化调适是移民与迁入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分散后靠水库移民的产生表面上是移民"乡土难离"与"脱离社会"的主观诉求,实则为社会分层与排斥的客观结果.分散后靠的"祛群体性"不仅导致移民社会生活的原子化与边缘化,生计空间的拓展受到限制,而且社会规制力量也随之减弱.移民在传统惯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我依赖与环境依赖的生活方式.在社会排斥与自我孤立的闭环中,分散后靠水库移民的生计逐渐内卷化并最终陷入贫困.要应对分散后靠水库移民的贫困问题,政府需要重构"官-民"关系,以此为基础创设利于移民生计转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地区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存在着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站人文化,这一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认识,本文从对站人方言、站人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站人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而不是流动状态下的流人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