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时常感叹志趣相投,精神相通的朋友难觅,苏轼与文与可的交往告诉我们其实也不太难。只要我们不过度的物欲化,只要能认识到友谊的最高境界是清瘦,就让我们在浮华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就能寻求到那个如水般的知己。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和文与可用他们的友情告诉我们情感的另一种呈现和维系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苏轼和文与可友情的开始、友情的维系和友情的深化来探索他们的友情空间。  相似文献   

2.
林军 《中文自修》2005,(6):50-5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都,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相似文献   

3.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同道挚友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下简称《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教学为例,指出高效的课堂必须注重对话,教师不仅要与文本、学情、自己、学生、课外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生成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  相似文献   

6.
文与可、苏轼二人共同开创了"湖州竹派"。文与可操韵高洁,淡泊功名,一心读书作画,胸有成竹、形神兼备的墨竹画法令苏轼无限钦佩。高风亮节的文与可和内心纯净的苏轼彼此相知,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他们以诗文书画相交往,彼此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创造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刻,让日常的琐事充满了笑声,让生活变成一种享受,从而也铸就了二人之间永恒的友情。  相似文献   

7.
苏轼 《学语文》2012,(5):1-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拨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相似文献   

8.
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笃谷偃竹记》是一篇悼亡之作,而我们读了大部分内容却不见哀悼的蛛丝马迹。文章开篇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接着追述作者和文与可的交往;直至结尾曝画,"废卷而哭失声",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作者在悼念表兄文与可。显然,该文写法与一般的悼文迥异,避"俗"就"新",另辟蹊径,依照散文"形  相似文献   

9.
<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在新课改后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这是一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文章,乍读选材零碎、毫无头绪,细读却能感受到一条通融混成的气脉贯穿始终,"散而不乱,气贯中脉"。前文苏轼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回忆与友人文与可的交往,直到最末一段出现"废卷而哭失  相似文献   

10.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  相似文献   

11.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  相似文献   

1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缅怀亡友文与可的一篇文章,文章纵横恣肆情感却自然凝聚,围绕"竹"的绘画形象来展开描述。因此从中国绘画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可以更加直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郑雪 《广西教育》2022,(2):124-127
本文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例,详细阐述六步教学模式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提出教师可通过“疑”中自学、“研”中求助、“比”中拓展、“积”中沉淀、“用”中解惑、“升”中领悟,充分发挥古诗文独特的文化、审美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阐释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积累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认知能力,进而提升高中生阅读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何登保 《学语文》2012,(5):43-44
选编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庖丁解牛》与《文与可画贳笤谷偃竹记》,从文体看,一为寓言,一为杂记;从写作目的看,一为阐释养生道理,一为缅怀亡友。两文看似差异很大,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就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可以比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的观点,但并未详细解释,而且当下书法理论更重视对“形神”“风骨”等形而上范畴的探讨,相对忽视了其书法、书论的物质基础层面,即对“血气”观念的深入阐发。立足于血气论的物质基础,深入开掘其具体内涵:“血”是墨色光泽的核心源泉,“气”是笔墨、结体及笔势运行的动力;由此形成“以骨为体”“以肉为用”的血气表现形态,生成刚健有为、勇敢担当的血气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9.
画学文献是绘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绘画发展的重要参照。清代画学文献打破了前代的格局,在画学思想上显得更为自信,更为主观。但近代的画学研究对清代绘画持一种指责的态度,认为清代绘画是中国画断脉疲敝之根源。然从画学文献考证来看,清代绘画,既没有脱离传统也没有固步自封,有其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试论《超然台记》在苏轼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所以能够在青壮年时期就写出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是因为他在青年时期就对人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儒道释三家思想中汲取其有益营养,向北宋先贤学习的结果.超然思想形成后,使他淡薄名利,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令后人研究不已的东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