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读书人",传统的"士"由于其独特的身份而享有种种特权,现代的"知识分子"作为公民则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中国读书人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转型的核心则在于"职业化",也就是以创造和传播知识文化为其职业的人被叫做知识分子.虽然源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传统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存在着某些重要的不同,但是从精神血脉和文明传承方面讲,二者又在同一种历史传统中,所以与古代的士一样,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同样需要在谋道与谋食、优秀与成功、创造与时尚、君子与小人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2.
士、知识分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士”、“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不加思索地等同起来加以使用,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不可否认,士与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对此,人们尚未予以充分注意,故仔细分析士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具有一定意义。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过程的独特内涵与性质,使之成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出场与大步登上历史舞台 ,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奇观 :它开始是乌托邦观念的制造者与提供者 ,而后来成为意识形态的发言人与辩护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乌托邦话语到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变 ,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谱系”的断裂。历史上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曾是社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维护者与阐释者。今天 ,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当重建与历史的联系 ,在价值承担上向传统回归。这要求它实现三种转变 :1.从启蒙心态到教化心态的转变 ;2 .从“中心—边缘”意识到“守望”意识的转变 ;3.从政治权力取向到社会公共领域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个性主题在中国的特定时期——“五四”时期的出现,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潮流,故能迅猛地成为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主流,引导着中国知识分子奋勇直前。但由于中国的个性与西方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内在本质,也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底蕴,更由于中国的个性主题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因此,中国的个性主题不能象西方个性主题一样始终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归于寂灭。虽然如此,“五四”时期个性主题的出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睡梦中被唤醒,以百倍抖擞的精神努力奋起,推翻了原有的旧秩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从士人心态分析《古诗十九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士族中的名士及与名士有着共同利益的智识阶层(包括十九首作者)失去了价值目标,出现了价值真空.自先秦的士人精神的用世意识到汉武时封建士大夫精神中发展产生的封建社会长期特定的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遭受沉重打击.由此汉代儒学价值体系下的知识分子在东汉末年焦虑、痛苦、迷茫、孤独,同时先秦时至西汉初蓬勃的士人主体意识开始复归.在人性的复归之下,在实践理性、道家贵生及享乐哀伤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他们关注社会私情,执著现实人生,把以"十九首"为代表的中国诗歌带到了缘情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6.
郁宝华 《现代语文》2009,(10):73-7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文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丈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新型的知识分子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随着社会城镇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当前中国的社会阶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城镇化使中国社会由原来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向多阶层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大变迁逐渐显现出来。1.中国社会阶层发展变化政策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动在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着。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曾经把“无农不稳”的思想绝对化,把大多数人都限制在土地上,强调工业化而严格限制城市化眼1演。以户籍管理制度为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大致经历了自由迁徙期(1958年前)和…  相似文献   

10.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只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强兵备,改革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发生了具有浓郁封建色彩的“产业革命”,开始出现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1904年,在官方文书上最早出现了“职业教育”一词,这一时期,实业学堂也有了一定发展,而高等实业学堂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悉夷情”的重要性,编纂了一批介绍外部世界史地和各国社会情况的著作,为长期闭塞的国人推开了一扇眺望外部世界的窗口。人们把认识世界的目光逐步深入到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晚清知识分子的“开眼看世界”思想经历了由主张了解西方到主张学习西方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处于贫弱中的中国,纷纷转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文明”重视。但是,在一场向西方学习“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的热潮中,却有部分知识分子对此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在肯定西方“科学”与“物质”对中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并由此指出了个体精神发展的重要性——鲁迅和梁启超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运用有限的、片断性的、容易固定化的语言,去阐述无穷无尽、连续不断、丰富多彩的认知内容(即“道”),是从老子就开始遇到的千古未解的难题。老子和庄子分别从自己对语言的体悟和把握,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道”进行了阐释。老子采取的是直接的正面阐释方式,思维和阐释过程中带有较强的抽象的形式逻辑语言倾向;庄子则选择了用蕴含丰富“道”的内容的寓言形式.完全用寓言故事的情节展开和寓言形象的塑造来曲折而生动展示“道”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对学道也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同时这两种不同的释“道”方式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的而貌相互交替出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文化是一种儒学文化为核心的文化 ,中国儒士———知识分子的“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精神、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用行舍藏”的“穷达”修身观等精神特质都是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在西方社会工作及其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观念经历了一场变革.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从“重养轻教”到“教养并重”是清末社会救济观念的重大变化,而正是“教”功能的加强,推动了我国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性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传承者,而汉赋又是知识分子践道的载体.在中国古代传统政学一体化的氛围下,汉赋的孕育、发展、衰落始终与皇朝政治、知识分子的命运此消彼长,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梁启超与鲁迅都继承了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但是,在他们以身许国的人生经历中,梁启超与鲁迅却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特征:梁启超怀终身不改睥睨天下的英雄情结,鲁迅则体味着寂寞与虚无,具有深刻的孤独意识.在梁启超与鲁迅这不同的精神特征背后,站立着两种人格:一种是奉行着“内圣外王”之道的古典人格,一种则是具有清醒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现代人格.梁启超与鲁迅不同的精神特征及人生归宿,对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