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一批外国小说涌人中国,他们不但从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领域,推动中国小说由近代化向现代化过渡,如风行一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第一人称自叙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和信仰追求,在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震动国人灵魂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视角即人称问题,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是第一人称,其叙述人“我”既是一个经常出现、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艺术形象,又带有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认识“我”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对理解鲁迅小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形象;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形象;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悲剧形象的根源所在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那么小说中那些具有显明特征的知识分子便是这座丰碑上最鲜亮的碑,他通过这些带有痼疾的典型人物,概括了那个代当中知识分子的特征,自身弱点及不幸曹遇,使这些形象具有了启迪,警戒后人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部集子中塑造的先进知识分子群象,表现了先进知识分子从孤独的拯救者到自我拯救到走向群众的发展过程,从而鲜明地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出路探索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有些是封建教育的牺牲品,有些是对黑暗社会进行过抗争,但最终又被黑暗所吞噬的人物。作者借他们的性格缺点和悲剧命运深刻批判了产生这些性格的黑暗社会。与他笔下的落后的农民形象一样,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冀借这些形象来唤醒一些人,给自己一些鼓舞。他没有塑造出更多知识分子中的勇士形象,但他所达到的思想深度、高度,在现当代文学中还是罕有其匹的。  相似文献   

9.
咀嚼鲁迅作品,掩卷而思,仿佛多活了几十年来到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仿佛走进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仿佛穿越时空深入到作者浩瀚的内心世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走来: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双喜、涓生、狂人、人力车夫等。人们还注意到一个人——“我”。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运动的肇发期起到它的落潮期,鲁迅对处于新旧更替历史大潮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极其关注,在他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鲁迅积极而深刻地探索、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就鲁迅小说中所叙写的觉醒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生活情形和人生选择进行阐述,并认为这同时也是鲁迅刻画20世纪初中国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重要创作支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多次写到“我”是吸收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对传统小说模式的批判革新。“我”的形象不但从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引起了人们更深远的思索,也显示了鲁迅非凡的思想与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2.
去年教师节那天,中央电视台以新闻的形式就鲁迅作品从部分省市的高中课改教材中撤下来的事情做出回应,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鲁迅在中国尤其是文化思想界的影响力。我做为一个在鲁迅的作品中长大,又用鲁迅作品来教育学生的初中语文教师,也想提起一支远不如先生犀利的笔,透过鲁迅小说中“我”的眼来解读一下我们新中国的巨人——噜迅,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天这个隔离先生甚远的时代更深入的体会鲁迅思想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分析鲁迅笔下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为基础,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和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害。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扼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呐喊,号召知识分子要勇敢地与当时的黑暗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8日,编辑部—下子聚集了7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和N位家长。哇,这下屋里热闹了!这是怎么回事儿?虽说有个词叫做“不约而同”。可这几率有点儿过头了吧?难道,就像办喜事一样。来编辑部也是要选个8月8日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以四铭、高尔础等为代表;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一是具有新潮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方玄绰、吕纬甫、子君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五四先驱者鲁迅先生从“立国”先“立人”的思想启蒙出发 ,在《呐喊》、《彷徨》时期 ,通过狂人、魏连殳、涓生、子君等现代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描写 ,展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表现了启蒙者的孤寂和隔膜、被启蒙者的愚昧和麻木。并以冷静的自审和自剖 ,从文化启蒙到政治革命的转折过程中探索了现代知识分子由此引发的矛盾、痛苦、迷惘和追求的心路历程 ,反映了我们民族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