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障碍,在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农民贫困、建设新农村的十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扶贫网"人物·故事"专栏报道的22名已脱贫农民通过继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功经验,发现继续教育主要分为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知识教育以及身心健康指导三个类型,可以通过提升贫困农民的技能、知识和健康人力资本阻断农民能力、文化与健康贫困代际传递,打破收入贫困代际循环。因此,文章提出未来应注重革新继续教育理念、协同继续教育主体、扩延继续教育内容、丰富继续教育方式,以增加贫困农民人力资本存量,最终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树靠一张皮,人靠一张脸”,最近几年这句谚语在农村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们眼中的“脸面”即“面子”,是万事重中之重,为了所谓的“面子”,不顾一切后果。本文首先,针对农村的婚姻“面子经济”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它是造成农村相对与绝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浅析了农村婚姻“面子经济”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农民要依靠“思想、收入”两条腿,走出“婚姻面子经济、走出贫困”。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思想重视不够、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农村文化市场的良莠混杂和农村社会深刻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民道德生活领域还存在着人际关系日益淡薄、拜金主义严重,以及不养老、不教小等现象。改善农民道德生活,要高度重视农民道德生活建设,建立健全农民道德生活建设机制,不断创新道德生活建设形式,丰富农民道德生活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物质贫困往往与精神“贫困”并存。造成物质的贫困,除了历史、人口、自然环境等原因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精神的“贫困”。治穷要先治愚,扶贫要先扶志。因此,必须把扶贫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既要重视物质的“投入”,又要重视精神的“投入”。没有农民的精神“脱贫”,便不可能有物质脱贫,扶贫工程就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城乡差距一再拉大,农民贫困的警钟一直未停,目前解决好农民贫困问题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民与土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农民贫困问题的解决必然少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本文主要从农村土地制度这一视觉出发,来解释农民难以致富的原因,分析了当今农村土地制度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并且提出了一些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知识贫困"是导致农民贫困,制约农村致富发展的重要根源。因此,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提高农民自身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就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200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十三条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经济学的"贫困循环"理论和"反贫困"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通过对高校学生"贫困循环"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贫困循环"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有助于高校学生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循环,实现反贫困。  相似文献   

11.
高洁  王春燕 《早期教育》2013,(11):10-13
“生活世界”理论以人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亲身体验为存在方式,以交互共同体为内在需求。然而,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制度化生活”将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儿童主体地位的失落、儿童体验过程的缺失、师幼交互共同体的破坏,是班级“制度化生活”与儿童生活世界疏离的主要表现。只有规则与制度呈现灵活化、个别化、内需化,教师发挥引导、辅助、鼓励的作用,师幼关系中充满平等、信任和理解,才能使得儿童的“生活世界”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透过内容分析研究法对人民网、新浪网2000—2014年间的贵州贫困形象主题报道进行抽样分析,了解网络媒体如何再现贵州贫困。研究发现,新闻的议程设置、报道框架、刻板印象理论,将贵州贫困者建构为“等待救助”的弱势群体,忽略报道的多元性,淡化造成贫穷问题的深层原因以及防贫之道。  相似文献   

14.
宽容作为一种沟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美德,在三种不同的"生活"视角下,有着各不相同的要求.宽容以共存的哲学使社会生活成为现实,使政治生活保障自由,使理想生活成为可能,并最终达致一种多种"善"和谐共存的"可能生活".对宽容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批判实证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幼儿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幼儿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批判实证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幼儿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幼儿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之初,政府希望农民扎根农村,但严酷的事实却让部分农民脚踏田里,眼望城里,形成一股进城风潮。1953年前后,江苏农民对城市里的上班族怀着无限美好的想象,工人是政府的亲儿子,农民是政府的蛮儿子,农民要出民工、要缴公粮、要参军,一年三百六十天,从早苦到晚,生老病死没有管,住茅棚,吃杂粮,穿破衣;而你们工人呢,既不出民工、不缴公粮、不参军,又有劳动保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农民一家养一头猪。那时农村生活很艰苦,猪除了吃糠外,没有其他“油水”;那时猪是“慢”生长,一年也只有一百几十斤。农民过年了,杀一头,什么都不愁。记得那时谁家小孩缺钙,熬几块骨头汤喝几次就好了。现在呢?猪“油水”本来就多,再加上各种添加剂、激素等,三个月就成大肥猪了;现在用猪骨头熬汤还能补钙吗?猪本身就“缺钙”。  相似文献   

19.
“大跃进”时期,农民利益因农村信用管理体制的改组而受到极大损害.弱势民众在其利益表达渠道淤塞的情况下,只能借助“弱者的武器”进行“反行为”的利益表达.农民的消极抵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随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农村信用管理体制的措施.国家政策的适时调整,及时保护了农民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钱静 《小学生》2013,(11):19-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且《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因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