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教学由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主,学生学习由单纯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应用“读、讲、练”模式,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要改变长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的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是最有魅力的课”、“学历史真快乐”.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4.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和图片、实物、时事资源,可以让学生“贴近”历史,使他们对“遥远”的历史感到很“近”,从而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的中学历史学科,逐渐形成“历史专题”与“历史模块”的教学内容形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内容时,通过充分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可让学生将“学习、思考、实践”进行融合,真正地实现“教、学、思、做”合一的历史学习。能让学生认知历史知识概念、深入思考、内化历史知识,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思维,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有效地渗透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地学习历史,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紧密围绕教学主题内容形成教学逻辑,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部新近修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信息、整合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重要概念之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其宗旨要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9.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赵蔷 《甘肃教育》2011,(6):39-39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抱怨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不是记年代就是背人名、地名,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也是以“干条条”为主,历史学习的乐趣无从谈起。历史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学生本应学得有滋有味才对,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加入几味“佐料”的话,其一定会变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2.
韩福田 《学科教育》2004,(12):19-20,F003
在新一论课改后的历史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理念,通过“互动、情景、活动”教学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标准)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3.
赵津武 《河北教育》2005,(10):30-31
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比较单调,教科书是惟一的教学语言,教师成为惟一的传授者,“一言堂”“满堂灌”占据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历史学习突出强化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方法的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被忽视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更强调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历史教育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借鉴已有的“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学习”经验,其特点包括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内容的开放性以及过程的探究性。研究认为,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可以依据历史单元主题设计学习活动,从多学科角度提出思考问题,开展以学生综合实践体验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推行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实验。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是对基础教育进行的根本性改革。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何使新的历史教材体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精神,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如何继承传统教材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课程标准》中讲:“教科书既是教师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的习惯。”依据这一规定,笔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把着力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上,引导学生自发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入”这个环节,可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新知识会有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2000年3月,教育部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修订版)》中,列出了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22个研究性课题,这喻示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将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新任务。目前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步履艰难,文章从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说明其重要性。并从当前历史教育的危机、历史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历史教学设备和资源短缺、学校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教科书编写等因素,分析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原因,以期历史教育工作者合理调整“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因地制宜开展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迎来历史教改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学是贯彻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育人方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对国情教育,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由于传统的“重理轻”观念的影响,历史学科被冠以“副科”而长期身居“冷宫”。笔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人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谈几点体会,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