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郑燮,字克柔,一字理庵,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做过范县、朝城、潍县令。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年是郑板桥诞生290周年,笔者整理了他的三种作品,拟陆续发表,以示纪念。(一)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印的《郑板桥集·补遗》,载《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曾见过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从作者跋语看出,这廿四首竹枝词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稿本。这廿四首竹枝词,有的是四十首中所看到的。两种竹枝词文字歧异不少,排列次序也不尽相同。《板桥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将廿四首与四十首两种竹枝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郑板桥改诗的“一片苦心”。(二)日本藏《郑板桥手批余稿》所谓“手批余稿”,即判词。是将郑板桥做县令时审案所写的判词条,黏贴成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李一氓先生等均收藏郑板桥判词册,已发表。《郑板桥手批余稿》载于日本杂志,中国不易见到,有机会时当予以发表。(三)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郑板桥集·补遗》不载楹联。我和友人从墨迹、拓片、照片、影印本以及书籍记载、口头传说等方面,收集到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这些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板桥的生活、思想、交游等情况,不能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现先发表此篇。1983年,卞孝萱于北京。  相似文献   

2.
<正>《新修城隍庙碑记》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七年(1752)任潍县知县时撰文并书写的,是郑板桥书法中的精品,郑板桥尝自称其书法作品中“《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刘柳村册子》)。  相似文献   

3.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4,(10):30-31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郑板桥《潍县竹枝词》的第一类,也就是着重记录风土人情的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中期的潍县是一个看起来相当富裕的北方商业城市,交通发达,消费水平很高,对以苏州为代表的南方时尚相当推崇。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接着来读郑板桥这组竹枝词的第二类。先看这两首:马思南北是山田,石块沙窝不殖钱。待到三分秋稼熟,大家欢喜说丰年。征发钱粮只恨迟,茅檐蔀屋又堪悲。扫来草种三升半,欲纳官租卖与谁?  相似文献   

4.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6.
审石头     
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地方上的豪绅地痞们为了难为郑板桥,让他审一个怪案:青石把卖粥老汉的粥罐打碎。一些恶汉向郑板桥说:“老爷上任多天,今日特来迎候,偏遇这老汉扰乱。”  相似文献   

7.
(一)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联作也颇丰。他的治学论文的对联,意趣盎然,包含哲理,发人深思。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收当地书生韩镐为弟子。一次,他就如何作文对韩镐讲:你的文章虽有文采,却比较冗长,好文章总是删繁就简,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5,(7):13
郑板桥曾当过潍县县令,当地的一群恶棍一心想把他赶跑,经常寻衅闹事。一天,郑板桥从外面坐轿回来,衙门前一帮不三不四的人乱吵乱嚷,向轿子涌了过去。这时有个卖粥的徐老汉正担粥走过来,不慎粥罐被他们一  相似文献   

9.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名(?)。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经科举,他考中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过士,曹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11.
这幅《墨竹图》,是郑板桥在潍县当七品芝麻官时画赠一位与他思想、志趣相投的巡抚的。 画中挺然而立的几竿疏朗墨竹,表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右下方的那首题诗可说是点睛之笔:“衙斋卧听萧萧竹,疑足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他画竹题诗所要表达和抒发的是他时刻把“民间疾苦”放在心上的深沉动人的情感和心愿。  相似文献   

12.
元末诗人杨维桢有三组竹枝词,《西湖竹枝词》重在抒写西湖儿女的缠绵情愁;《吴下竹枝歌》展现了苏湖地区欢快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气息;《海乡竹枝词》描写海乡盐民的苦难生活,带有强烈的现实性。他的竹枝词不仅开拓了题材,还具有形式美与审美审丑的有机融合,外在的形式之美与内容的深度相契合,即增强了竹枝词的表现力,又提高了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刘禹锡仕途坎坷,几经贬谪。在贬谪夔州时,他学习民歌之长,仿屈原《九歌》而作《竹枝词》。其《竹枝词》内容丰富,情感婉转多讽,在与唐朝其它竹枝词的分析比较中凸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王丽琴 《文教资料》2006,(23):73-74
竹枝词是古代的民歌,内容以描写风土民情为主,兼咏爱情。到了唐朝,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逐渐实现民歌竹枝词向文人竹枝词的转变。刘禹锡在竹枝词的这一转变上功不可没。他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充分反映了当时巴蜀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特有的自然风景,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巴蜀风俗民情图,也为今天的民俗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不是来赴宴     
1745年,清朝大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派到连年大旱的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到任,他就向县衙官吏宣布:“不准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并且惩治了几个囤积粮食牟取暴利的奸商和横暴乡里的恶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集》评介胡云富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善画兰竹,笔墨清雅俊秀,风格奇丽多姿,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融真草隶篆笔意于一体,独辟蹊径,自创一格,被后世称为“板桥体”。而他的诗文朴实无华,文笔酣畅,是千古流芳的佳作。郑板桥以他杰...  相似文献   

17.
张国学 《现代语文》2003,(12):45-45
郑板桥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他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人,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例外。传说他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他的顶头上司———一个以鱼肉乡民为能事的知府路经此地。郑板桥因鄙弃他的为人,就装作身体不适,故意不出城迎接。那知府也素知郑板桥心高气傲,便厚着脸皮进了城。衙役们报说知府已到,郑板桥只好勉强设宴招待他。宴席上,知府见一壶薄酒,几盘素菜,只有那一小盘中的几只螃蟹还算是点荤腥,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盘中的螃蟹说道:“本府虽不谙风骚、拙于诗赋,但遇到郑大人,可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今天倒想吟诗…  相似文献   

18.
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的时候,一次从朋友处会文归来,路上碰到这样一桩事:一对小夫妻吵嘴,一个名叫时机烈的人存心不良,假装劝架调解,对女方动手动脚地拉捏摸。小夫妻两口看穿了时机烈心怀叵测的鬼把戏,十分恼怒,就联起手来将时机烈一阵痛打,打得他鼻青脸肿。郑板桥从此路过,时机烈就拉住他大诉“冤屈”,说自己好心好意给小夫妻劝架,却反被他们毒打一顿,好心没得好报,请大老爷给自己申冤。郑板桥向围观群众了解了事实真相后,并没有断决谁是非,却墨一笑,顺口说出两句话:“瓜洲剪子镇江刀,如皋钉钯海安锹”。   …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龙吟:"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身底层、关心民瘼的郑板桥继承了自先秦以降的优秀诗歌创作传统,写作了相当数量的"竹枝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水准,亦有很高的史学、民俗学价值。《竹枝词》是古代巴渝地区的一种民歌,一般在赛神的时候歌唱,而且常常用鼓和短笛伴奏。一般认为,民歌形式的竹枝词起源于六朝时期,有七言两句、七言四句等多种体式,前者如著名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应该说,这种娱神性质的民歌一直存在于民间,只  相似文献   

20.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清代著明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作的一首赞誉潍县的诗。诗中一句“潍州原是小苏州”,将潍县的繁盛与茂华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