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教材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第一个问题,此前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把生命的物质基础展示给学生。从第二章开始,学生开始从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细胞水平了解生物体,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等内容奠定基础。要学好本章内容,必须让学生首先建立起“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观点进行科学推理。  相似文献   

2.
彭娟 《生物学教学》2005,30(5):48-48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下面,笔者就以一堂生物学实验设计课——“探究光对绿色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为例来分析: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索了对生物学课堂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下面以“植物生命活动的凋节”为例讲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教学活动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5.
浅析"生命美学"的理论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有对象的活动。从对“生命”的阐释和通过对“生命美学”中两大“逻辑支撑”的逐一分析,可以层层驳斥“生命美学”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思索与启迪,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萎缩,因而不能构成为一种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笔者有幸考察了香港突破机构(BREAKTHROUGH)主办的“国际华人青年领袖训练营”(以下简称“LA”)活动,欣喜地发现:该训练营活动令参与者流连忘返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功地将道德教育回归生命本体的理念付诸了实践。  相似文献   

7.
高中三年级生物学教材中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中谈到了“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文中指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而恒定的体温则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须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死亡。为了更好地理解“恒温”对人体生理意义.本文就最常见的体温失衡——发热.来阐述一下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广慧 《生物学教学》2006,31(10):37-38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实验教学改变过去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把“探究”列入活动建议。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1第5章所安排的3个探究活动都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本课是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安排的一节生物学实验设计专题学习课,旨在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0.
数学知识是“死”的,学习的人是“活”的,“活”人学习“死”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死”知识赋予其“生命”,使其“活”起来,让“活人”学习的是“活”知识。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体现学生感知、体验、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步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赵广宇  闵洋 《生物学教学》2005,30(12):35-36
“鸟类”是北师大版《生物学》8年级下册第7单元“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知识内容,教材对鸟类只作了简要的介绍。但鉴于鸟类是人类最亲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识记,还要考虑在以鸟类的作用及其保护这个主线之下,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观察标本、讨论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认识鸟类的过程中,了解鸟类的生态价值,关注鸟类的生存状况,激发出爱鸟护鸟意识,最终达到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整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教师选用了“死亡符中有生命吗”这样一个生物案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性地思考,合作讨论,清晰、完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使教学的知识、情感、能力目标都落到实处。另外,为适应社会生活对生物学的要求,最后设计了2个开放性的作业,一个是“调查影响本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环颈雉生存的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讨,引出“人的存在本身”这个问题,指出“存在”是一个从“无——有——无”的生命历程,而“无”为其真正的哲学基础。对“无”的对抗而形成“灵”与“肉”的交错与混杂的结果才是真正的悲剧;“爱”是对“悲剧宿命”的最有力的反抗,同时又是对方最有效地确证自己的方式。正是通过“爱”与“死”的挣扎才显示出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真实意义就表现为在悲剧中,在毁灭中获得享受与重生。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人体生理卫生是研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卫生保健的一门学科 ,把生物学的知识用来指导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自我保健 ,无疑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就生物学教学如何服务于“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 掀起“驱蛔”运动“线形动物门”的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蛔虫是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并且重点掌握了“形态结构”、“感染的途径和危害”两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逐层理解“蛔虫病”是流行广泛的消化道传染病。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发下二百多…  相似文献   

15.
大科学家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方法”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一切人类活动领域。对于困难而复杂的工作来说,方法的研究和学习尤为重要。军事家把兵法当生命,教师也应把教法当生命。战争失败,会使大量的人丧生,...  相似文献   

16.
胡继飞 《广东教育》2002,(10):43-43
“做中学”和科学探究是世界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这次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如何真正地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下面的设计试图为初中生物学教学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一、对“伤熊”事件的探究(一)背景提示2002年2月23日,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被一个大学生泼硫酸导致重伤,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生物学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物学教育不能缺少对所有“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关怀———无论是人,还…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注重生命伦理教育,其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有:(1)促使学生形成生物平等的观念,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2)引发两难困惑,促进生命伦理观的建构;(3)进行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教育;(4)进行生命法学教育,增强法制观念。生命伦理教育的方式有:正文叙述、活动、小资料和课外读、警示语、思考与练习、教师对课程的再建设。  相似文献   

18.
金本钺 《新高考》2004,(1):111-114
“新陈代谢”是高中生物学教材体系的核心,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之一,这一部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深刻地揭示了生物生命活动最基本特征。本单元与其他章节关系十分密切,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地位。近年来高考试题反复以多种方式对本单元进行考查,从这些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复习本单元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学“实验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在高考备考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设计的问题,不少教师撰写文章,介绍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试图从最朴素的角度探讨完成“设计型”实验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以活的生物体为研究对象,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特点之一,即生命性.“生命性”的提出旨在体现生物学中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为学生带来富有生命诗意的美丽图景.但随着各种新教育理念的兴起,教师逐渐认识到,对“生命性”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观”上,而且还要关注参与学习活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