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废都》是贾平凹的标志性作品,是当代文学最具现代感的小说之一;《废都》又是一部被文学史严重忽视、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作品。无论是这部小说文本结构自身,还是围绕《废都》的阅读、接受,都形成了多重悖论。《废都》整体的现代主义风格和"颓废"美学的审美情趣,对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文学中政治话语压倒一切,以作品热情图解政治和生活成了作家的自觉,丁玲也不例外。但从单一的政治话语角度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必然造成作品的概念化和人物的简单化、类型化。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和妇女解放的追求是丁玲的思想核心,从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角度出发反映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使她成功地创作了《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但是却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厄运。丁玲作品中充斥着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交织和互渗,尽管她试图弥合两种话语的冲突,达到一种平衡,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她是无法走出这种话语的困境的,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适应共性。  相似文献   

3.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海男的两部相关文本《女人传》和《男人传》,指出海男的这一写作是一次跨越男性中心话语和女性主义的盲点的双重障碍,还原男性和女性以及两性关系本来面目的尝试。还不仅对中国的女性文学是极大的充实,也显露了女性作家思维的深邃以及女性文学的无穷潜力。  相似文献   

5.
一部《废都》,毁誉16年。初版本《废都》被禁或被人鄙弃、非议原因众多:知识分子群体反对;老作家的抵制;新锐批评家的酷批酷评;国家行政机构的介入干预等。新版《废都》实施“加减法”,尊重文学文化艺术发展规律,适应消费社会市场变化,显示出文学文化场域逐步趋于成熟,大国受众日趋理性。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7.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8.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成为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新的价值指向)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方当代“话语”原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作为人的社会交往本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的全部问题息息相关。话语一旦形成,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话语系统是一个散布系统,包括对象、表达形式、概念和主题选择四个建构维度。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的作用力构成话语的外在系统。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话语的研究对提高学生话语输出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对非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输出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优化教师话语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教师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和分析英汉恭维话语策略的异同,研究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话语使用效力问题,认为了解汉英恭维话语策略的异同,可以增强话语的语言使用效力,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和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学研究话语不得不处于“紊乱”状态。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下“化研究”对“学研究”体系自身构建的大规模侵袭,另一方面则是“话语规则”的缺席,“话语评估体系”的未建立。针对这一话语现状,作试图以“话语”的分类为突破口,对“忏悔”一词的意义生成和“失语症”的命题导向做范例分析,以求探寻出一条通入本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夫妇之间》多声部的话语合奏中,明显包含了以张同志为代表的政治权威话语、李克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小娟和张同志等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为取得时代共鸣的接纳,只能采取极力突出强化政治权威话语、压抑遮蔽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叙事策略。为此作者不惜采用政治高压、遮蔽扭曲、冷淡躲避、丑化改造等方法以期达到对话语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由于张同志身兼宏大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符码、政治权威话语的威力还不够强大、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联手对宏大话语的颠覆消解等原因,肖也牧在多重话语的张力冲突中也留下了难以有效整合的话语叙事裂缝。  相似文献   

17.
语篇的形式与内容结构都是为一定的语篇类型服务的。而语篇类型实现语篇目的、体现语篇功能。文章通过实例,从语篇分析角度对广告语篇中几种组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广告中语篇模式的采用与广告所要实现的语篇功能是紧密相关的。广告作者会在广告中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在总体结构中嵌入其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处于一个话语场域中,教学话语具有精制编码和话语霸权的特征。话语权是课堂权力资源最核心的部分;教师通过宣讲、问答、命令和说教等方式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表情、体态和课堂的各种空间语言并不沉默,亦彰显着丰富的话语意蕴。  相似文献   

19.
王菊芬 《双语学习》2007,(10M):65-66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阐述了语篇教学的原理,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说明了语篇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批评语篇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社会符号,展示了看待外部世界的新视角;语言为表达意识形态和意义提供各种各样手段,而这些手段也正是批评语篇语言学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文章论述了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来源,指出了批评语篇分析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列举了批评语篇分析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