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道经流传广布,版本众多,文本存在大量的俗讹字,是文本校理和阅读中的一大障碍。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指出道经中存在的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对道经文本的校理和解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道经中存在大量的俗误字,是文本校理和阅读中的一大障碍。文章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进行考证和分析,指出道经中存在的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  相似文献   

3.
《四言杂字》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语言文字学资料,它富于认识意义,保留了很多古字古义,能为我们准确释读古文提供帮助,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反思,也为我们今天的农民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杂字类识字文献是与正统识字文献是我国蒙学识字文献的两大类,两者因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上的迥异,因而有所区分。相对于正统识字文献少了典雅,在正史中也名不见经传,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杂字类识字文献的光芒。它是真实的百姓生活的写照,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乃至古代文学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论岭南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19世纪的福州方言文献中收集了180个常用的方言杂字,联系这些字所记载的方言词语的音和义,讨论方言造字和用字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民间识字教材——杂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字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于民间的与“三、百、千”并行的一种非正规的识字教材。杂字起源较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杂字的历史、盛行原因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浸润于儒家文化中,儒家在教育内容上重人文政务而轻生产技艺,这种价值观念导致中国古代农工商等实科教育的缺失。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冲破儒家思想的约束,编写各种杂字教材,介绍农工商等知识技能,传递生产经验,提高人们实践能力,为我国古代民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学术笔记中有大量有关文献用字讹误现象的分析,这些研究不乏真知灼见,对古文献的阅读和整理都是有益的参考,但是其中部分研究内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以学术笔记中讨论较多的"酂"和"更"字为例,辩证其得失。  相似文献   

11.
杂字在民间教学中呈现出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教学形式灵活开放等特点.相对于整个农民群体,民工是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但与城市人口相比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由于现行的民工教育培训缺乏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的协调.以及受民工自身所限,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可以借鉴杂字教学内容和形式,编制民工教育培训教材,组织民工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2.
13.
徽州《六言杂字》:明清杂字教材的成熟之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徽州《六言杂字》是杂字教材中的成熟之作。其产生年代应为明末清初,作者是徽州本土的一位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士子。将这本《六言杂字》与其他杂字进行比较,可发现其内容与形式呈现出诸多特点,如知识全面,雅俗兼备;内容连贯,承接自然;用语浅易,音韵和谐,堪称杂字教材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的学科分类来看,讹字与通假字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在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中,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且不易辨识。对此,历代《汉书》研究者都用力甚勤,但又难免有缺失。本文就阅读《汉书》及各注本过程中遇到的此类问题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15.
杂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敦煌出土的唐五代杂字是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在民间流行的一类非正式识字课本。从唐代一直到明清,皆有其踪迹。唐五代杂字既区别于明清杂字,又不同于《千字文》、《开蒙要训》等同时代的识字课本。杂字不仅是儿童和成年人识字的教材,也是学习和查考时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高昌馆杂字》回鹘文汉文对音材料中的入声字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入声韵尾的;另一类是回鹘文对音仍出现入声韵尾(-p,-t,-k)的,分析入声字的对音情况,讨论证明当时的汉语共同语入声并未完全消失,为研究15世纪汉语入声的演变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大量的俗字。阅读和研究明清小说,应该注意其中的俗写。我们以明清小说刊本为基 础,对"跴"、"■"、"肘"、"■"、"并铁"、"担括"、"拇量"、"■"、"■"等俗写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9.
汉文佛典保存了许多疑难俗字,包括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汉文佛典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没有任何书证或例证而可用汉文佛典补证的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未收录的正体不易知晓的汉文佛典俗字。研究这些俗字对于汉语俗文字研究、大型字典的完善、佛典的校勘整理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大量的俗字。阅读和研究明清小说,应该注意其中的俗写。以明清小说刊本为基础,对一些口语词的俗写进行考释,以求得其正确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