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学生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化自信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多途径全方位共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并受其价值取向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又是它的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又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发展的理论指南。文化自信的深厚性、基础性地位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对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意义深远.文章以江西理工大学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为例,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维度分析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概括.长城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情感、理想和追求的象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理应为文化自信的提升贡献力量.新时代下,长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有待改善,要充分汲取长城文化的力量,将其融入文化自信研学体系,强化长城文化的学理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资源,推动长城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长城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党自信是政党勇往直前的动力基础,是坚定中国共产党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因为中国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领导十四亿中国人民实现了富强梦、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模式、守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破"与"立"中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管"与"放"中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其自信的思想基础;先进理论塑造党的崇高灵魂、先进阶级铸就党的高尚品质、先进组织滋养党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自身无比先进性是其自信的内在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情怀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定盘星"、为民谋利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风向标"、廉洁自律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压舱石",人民的广泛信任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外在条件;中国共产党超强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其自信的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也是当前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坚定文化自信对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为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精神滋养;革命文化为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榜样力量和批判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以时代内涵。文化自信视角下,创新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途径是推进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人的根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高校应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繁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文化自信培养路径建构,对提高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增添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8.
孝道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其丰富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新时代检视孝道文化,从感性与理性、道德与法律、批判与发展三种不同的维度来诠释孝道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助力代际关系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家教家风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法规制定等多种渠道重塑孝道文化,进一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精神内核。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认同感是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之一,文化自信的培养也需要思政课教学彰显文化的精神力量,两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思政课堂提升文化自信的内化路径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把握整体思维,理解文化自信内涵;利用辩证方法,探寻古今中外文化联系;坚持实践观点,形成文化自信内化方法;强化具体分析,挖掘文化自信学科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自信心。思政课堂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要继续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不断探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者通过立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阐述,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学素材的合理运用等有效方法,教学中注重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培育,将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振兴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凝魂聚心,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精神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初中历史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化史内容,面对内容繁杂、内涵丰富的文化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立意,构建“有魂”课堂;设计自主任务,把握基础知识;挖掘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养;设计文化体验,树立文化自信。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把握文化史基础知识,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美、艺术美、内涵美,进而树文化自信,铸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基础性工程,在重塑文化主体意识,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价值。“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应包含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髓,把握时代文化话语权,加速中国文化输出等三重内涵,需要从重视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再开发,大力倡导家风培育,重视校园文化语境构建等方面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13.
李芒  张华阳 《人民教育》2022,(19):32-34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必要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数字化的内涵,坚定“主导自信”,沉着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并认清工具的局限性,把握教学工具的发展规律等。  相似文献   

14.
谈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洋 《教育探索》2001,(5):20-21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专任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教师实施教育的重点。学校心理教育应以预防学生心理偏差、塑造积极个性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是至关重要的。自信心即是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心理。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一个人信任和尊重自己;缺乏自信心则意味着对自己的轻视、自卑和对自己持否定的悲观态度。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灵力量(mental power and psychic po…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有其生成依据和现实逻辑,它源于对传统与当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存状况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它蕴含的丰富内容厚植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它具有的时代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它涵养的内在精神提振了文化自信的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进去""走出去",用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之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6.
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辅导员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明确"三个自信"的深刻内涵,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下工夫,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要求全体中国公民要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语言学科,这就使得其教材内容中高度渗透着传统节日文化。为此,中学语文教师有义务在教学中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引导,在强化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的同时,提升他们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诉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提升文化自觉与增强文化自信中能够发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引领文化自觉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激发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内涵是对高职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对高职发展道路的充分信任。从根源上讲,这种文化自信的产生有其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比较逻辑,并呈现出实践性、自足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特质。挖掘文化自信的逻辑,保持文化自信的特质必将引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理论自信来源于对理论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高校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探索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坚定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