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太乐令依据君主喜好,随时有所创制,南齐"天台山伎"即因太乐令郑义泰影响而生。《游天台山赋》为剧目蓝本,此赋由东晋高士孙绰赏读天台山图画写成,并非当时游历所得。赋中的细节描写"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被太乐令郑义泰等改编为"天台山伎"的核心情节。后世因此又称"莓苔戏"。"天台山伎"的生成固然与道士、道教有关,但并非宗教意义的仪式展现,而是设计角色的装扮表演。作为神仙道化剧,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台州负山枕海,于明前经历了一个千年之久的发展历程。自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问世而使天台山名扬天下起,台州山水便以特有的硬气与灵气进入中国文学的审美视野。从汉魏六朝到南北两宋,历代诗辞歌赋、野史笔记,一方面立足于台州的历史真实,勾勒出台州府名山、名僧、名道士的宗教面貌.另一方面则充分展现其作为海角边境、贬谪之地的文化特质,同时也留下了台州市井街头盐酒发达、满城内外求仕成风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确立始于南朝,而对山水的审美早在先秦已开始,并发展于汉代,风行于魏晋。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绰,作诗多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欣赏来获取灵感,他的《游天台山赋》更是通过品鉴山水画作,描述了品画者的心理过程,对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在魏晋时期的觉醒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辨析     
《新读写》2021,(4):17-17
藉借籍藉,形声字,从草耤声,音jiè,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垫子",引申为垫子。孟浩然《还山贻谌法师》:"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藉琴砚"即垫琴砚。又引申为坐卧。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即坐在萋萋纤草上面。藉与耤是古今字。古时天子假借民力耕耨之田叫做耤。由于耤是藉的古字,所以藉又有"假借"的含义,如"藉口"。又由"假借"引申出假设义。  相似文献   

5.
《游天台山赋》的宗教思想呈现出道、释兼备杂糅,以道教思想为主的特点。宗教思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梨洲的由来黄宗羲别号梨洲。梨洲,地名,在四明山,属余姚县境内。据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名胜》所载:“梨洲山,晋孙兴公(绰)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后人汪纶曾有《梨洲山》一诗赞曰: 莲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 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 风景恍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限。  相似文献   

7.
《幽明录》里记述了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谷皮遇仙的故事,谷皮只是药材的一个托名。刘阮入天台山是采药,而最有天台山特色的药材是天台乌药,刘阮采药(乌药)而遇仙。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出现了一系列以海为主要意象的赋作:班彪《览海赋》,王粲《游海赋》,曹丕《沧海赋》,木华《海赋》,潘岳《沧海赋》,庾阐《海赋》,孙绰《望海赋》,张融《海赋》,萧纲《海赋》等。而以木、张二赋为重点,木赋成就最高。总观历代海赋写作的趋势,随着人们对海的熟悉,其神话色彩越来越淡。海赋保持了传统辞赋体物写实的基本美学取向而有所变化。以海入赋,拓展了赋的题材,体现了汉魏以降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天台集》是有关天台山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送别诗在该总集中占有较突出的比例。从《天台集》所收送别诗可以看出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主要传播者是帝王、僧道和文人,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帝王提倡、僧道游方、文人与僧道交游、文人游览,正是这四种传播方式的合力推动天台山文化走向繁荣。因此,以传播学的角度观之,《天台集》所收送别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与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10.
天台山是浙江省的东部名山。它以佛道宗教文化为主体,是浙东唐宋文化的杰出代表,并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天台山诗歌在整个天台山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天台山文化的瑰宝。天台山诗歌是天台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为进一步研究天台山文化乃至于浙东文化奠定基础,为天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文化积淀,为开发和建设浙东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治学     
《世说新语》里讲了这样一件事: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倘遇风云,为我何摅。”时人多以为能。王述为了炫示自己的才思和博学,对别人说:“近见孙家儿作文,道何物真猪也。”(《轻诋》)王述本意瞧不起孙绰,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显得可笑。因为王述没有读过《列仙传》,所以不懂孙绰文中的用典,就信口开河,乱发议论。读书少,看不懂文义,在魏晋六朝时就被认为无能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浙江天台县有天台山,它是我国的佛教名山,山中的国清寺大名鼎鼎,系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然而,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有座天台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它位于贵州平坝县境内,山不大,通身为石,奇特处在山顶的古寺,竞与周边悬崖切合得十分巧妙,让人叹为观止。陕西宝鸡市也有天台山。古书记载,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东西掷在地上会发出声音呢?很多很多。但文字掷在地上会发声吗?《晋书·孙绰传》记载。孙绰写了一篇文章,和朋友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相似文献   

14.
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用法,阅读古文时,常常面临数词的虚实问题,有时难以辨析.例如:(1)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太白集注》卷十五认为:"天台四万八千丈……当作一万八千丈"."当作"用来纠正原书中的错字、误字,认为天台山的高度应该是"一万八千丈".《李白集校注》写作"四万八千丈"[1].  相似文献   

15.
遵式为天台高僧,是宋初天台宗"山家派"的代表人物,精于忏法的制定与推广,被誉为"慈云忏主""慈云尊者"。同时,遵式亦致力于天台教籍的整理、编目,撰有《天台教随函目录》《天台教观目录》两部佛籍目录。其中,《天台教观目录》在著录对象、分类、序言及注语方面富有特色,为宋初天台宗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典籍与教观理论基础,是遵式弘法传教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为天台山的道教宫观.诗人们正以此为核心营构诗歌的意境.大体上看,高峻辽阔、偏远险要、静谧幽冷、朦胧飘忽与清美和谐的意境,一起构成了天台山的“仙境”特色,而这也正是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孙濩孙《华国编文选》和《华国编赋选》不但于选文选赋极为精审,其赋论尤多警策。其谓"赋之自诗而文者,复约文而近于诗",不但揭示了赋史发展历程,也揭陈了他对"赋"、"文"关系的历时性探讨。在此基础上,他摆脱长久以来受诗学影响的赋学传统的"正变"之说,重新审视了古赋与律赋的相契相融关系,并且对赋体评点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美学审鉴标准。  相似文献   

19.
孙绰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玄言诗人,其玄学思想深受王弼、郭象学说的影响。在本体论层面,孙绰倾向于“以无为本”的观点,提出“出有而入无”。在境界论层面,孙绰追求一种不废名教而德合自然、处身俗世而游心道境的理想品格,主张“出处同归”。又,孙绰将“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论与文学创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敏锐的文学修辞意识,被尊为“一时文宗”。  相似文献   

20.
在《洛阳伽蓝记》中整篇援引的文学作品只有姜质的《庭山赋》和常景《汭颂》,本文将着重讨论姜质其人、《庭山赋》的文学价值及被整篇引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