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际学生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章探讨了包括留学生所处外部因素、他们自身情况、个性心理特点等变量因素对国际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过程的影响.并提出高等院校应该重视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主动措施帮助留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 让他们顺利地实现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于二战结束后开始将国际学生作为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对象。近五十年来成果丰富,对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化冲击"概念、U型及W型曲线假设及压力应对与社会认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前期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概述的方式,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国际学生有着学生和外国旅居者的双重身份,本研究主要关注其作为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国际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性可分为交际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和认知适应性,适应性的水平主要受到与中国师生互动情况的影响。国际学生与中国师生互动越好,越能更好地完成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结果还显示,较之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东亚地区的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上遇到更多的困难。此外,满意度可以作为预测社会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红河学院赴泰SAP/IAP项目中的学生跨文化适应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整体状况良好;学生参与项目类别和学生性别没有在文化适应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专业(语言类和非语言类)在心理适应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社会文化适应与学习/实习工作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体制,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人们对现有跨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6所高校的212名东南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四个维度考察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性,并提出提高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以榄 《考试周刊》2014,(55):166-16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读书。留学生来华学习由于自身适应能力、社会支持系统、教师和当地居民的态度、教育方式不同等因素不可避免地经历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影响其在华学习生活。留学生辅导员应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  相似文献   

7.
来华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来华国际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支持系统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内涵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的适应、学习与教育环境适应、社会环境及人际交往适应和制度文化适应。创新国际学生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在国家政策、学校内部体制、国际学生管理机构及国际学生管理干部能力等方面,为国际学生完成学业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达到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曾琪惠  李玉霞 《海外英语》2022,(20):193-196+204
该研究对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在英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和适应策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总体上采用“分隔”的适应策略,但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情况良好,这一不寻常的结果与疫情防控带来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有关。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适应过程符合压力-适应-成长模型。在全球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性别、学历、旅居时间、海外经历、性格、亲友支持等因素对中国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结果与策略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泰国高中生高质量汉语赴华教育项目"是为了响应泰国政府大力推广汉语教育,培养本国汉语人才号召,针对泰国在校高中生开展的6~8个月汉语国际教育项目,也是跨文化教育管理的实践。参与该项目的数百名泰国高中生来华后,面临初期、中期和晚期的适应性问题。本研究以学生在华初期适应性研究为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来华初期在多方面的适应情况采样。从调查数据可知,初期存在心理上的身份认可、生活上的习惯转换、学习上的动力和教育模式差异问题,由此引出心理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这3种适应性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需要在师资配备、生活管理、课程设置、项目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学生在项目中期、晚期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确保泰国高中生在华汉语学习的高质量成果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首先阐述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方法,将跨文化适应理论应用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上的适应性,然后分析当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适应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跨文化适应理论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从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方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列举了适应不良者在情绪、人格、自我意识及认知方式方面的一般表现及挫折承受力差等问题,并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一些减少学生压力和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适应是新疆双语学生现在、未来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新疆双语学生现阶段学习中存在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跨文化适应评价策略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促进新疆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适应现在和未来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留学生在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语言、人际交往、心理以及学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文化适应困难,而且,其困难因性别不同、国别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先前海外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导致其跨文化适应困难的最核心因素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其延伸因素则是其留学地特别是留学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和管理能力的欠缺,高校应该引入文化参与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心理学中的双文化个体、多文化个体概念是基于国家跨文化心理学、民族跨文化心理学、洲际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而言。就中国国内文化类型而言,有区域跨文化、城乡跨文化、阶层跨文化、行业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特别是城市中的阶层、行业、区域文化更加多样化,双文化个体、多文化个体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往往是引发社会心理矛盾的文化心理根源。建设心理健康文明的城市和和谐社会,必须采取对策,化解双文化、多文化个体的心理矛盾,以促进跨文化心理的适应。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沟通"是一门融多学科、务实性强的新兴学科,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运用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所需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运用跨文化商务谈判、沟通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今后实际工作的适应性,是"跨文化沟通"课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口译者的心理环境指以口译者的认知系统为中心,口译的现场气氛压力和外在突变环境对口译者认知过程产生调节和影响的心理系统。口译者的心理环境适应性包括语言信息处理、口译现场气氛压力和突变生态环境适应三方面。首先,口译者须不断适应说话者意图,根据自身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不断做出适应并选择最佳候选词语来翻译,以达到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应性;其次,口译者应掌握双语知识和口译的技巧与策略,熟悉口译环境、积极自我暗示,树立信心,以达到现场气氛压力的适应性;最后,口译者应冷静,尽可能调节现场气氛,避免口译中断,由此达到突变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口译者心理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架起了口译者宏观与微观心理层面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高三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时期,面对高考,面对来自家长或社会的压力,许多学生的心理难免出现一些波动。通过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压力、提高学生成绩,成为现在的一个关注点。本文对高三学生进行了适应性心理辅导应用试验,试验说明适应性心理辅导能够减少学生心理压力,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英语开放式教学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开放式教学学习适应性结构因素包括学习观念、自主学习技能、学习环境、学习心理、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学生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一般;女生的适应性稍好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年级间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比大二学生更适应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各结构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适应是指应激适应和成长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文化上的变化引发应激反应,应激源是跨文化适应的显著性指标。随着留学生队伍的逐步壮大,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应激源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情景下留学生的适应状况、适应方式、影响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应激等。本文对近几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应激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最后,就在华留学生的应激适应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升学后新环境的心理适应性辅导措施是香港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体现了香港教育以生为本,服务学生,从学生实际的基本需求出发的理念,同时也是香港教育关注细节,注重学生适应性发展的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到香港往往是匆匆忙忙,以购物游玩为主,这次有幸随深圳市龙岗区教坛新秀研修班来到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聆听香港教育界资深人士讲座,深入参观香港的小学、中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教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感受到了香港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独特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