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始于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高校学科竞赛的主流赛事,参赛高校、提交作品与参赛学生人数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吸纳了信息技术、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了“互联网+”领域的全覆盖,参赛对象从创意组和实践组拓展到成长组与师生同创组;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本科院校是入围总决赛参赛队伍的主力军,“互联网+”制造业已经成为大赛获奖集中领域;大赛金奖获奖区域特征和高校分布不平衡,省际获奖项目数量差距显著,集中于高水平大学。基于此,围绕强化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巩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校外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展望大赛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展现全球科技前沿、行业发展趋势和国情的平台,通过对赛事的回顾,总结赛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创业实践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展望赛事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互联网+”概念,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重要因素及瓶颈,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大思政”格局和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以“互联网+”大赛为例,在充分解析“互联网+”大赛核心评审指标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从“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模块构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建立“互联网+”大赛促进思政育人实现途径闭环体系,并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以及“互联网+”大赛赛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充实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以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鼓励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创业梦想。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一片广阔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热土,拥有更多的创业机会、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将创业能力融入商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现代文秘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将创业能力融入专业课程,为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服务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文章探究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并分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的相关性,还结合了笔者的参赛实战经验,从创新创业氛围是前提、创新创业项目是核心、创新创业团队是关键、创新创业导师是支柱这四个方面重点剖析了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式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化和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创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艺术专业是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极具创意性、创新性,也是最适合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专业。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投融资的1024个项目中筛选出艺术类创业案例96个,通过对其创业类别、所属领域、创新性、艺术与科技结合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创业成功案例的典型经验,并提出艺术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考核指标,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通过对大赛组织现状进行研究、反思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重点层面探索改进措施,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展开分析,浅析关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比赛带给高职学生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以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能够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群体。基于互联网+新型创业模式与时代发展要求下,高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新综合实训教学,不仅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同时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内涵、互联网+环境下推行创新创业的意义,发现互联网+创新创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校通过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充分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义的基础上,从完善教育模式、建立、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创新规章制度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分析了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探索出一种符合“互联网+”背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短板。为此,首先阐明“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而后分析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正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有着充足的干劲和鲜活的思维,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创新创业也成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切入点,从而提出“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化是联结“科技、教育和人才”的核心枢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定位。以“互联网+”大赛为重要抓手,释放创新创业教育“新物种”的综合改革功能,加快构建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范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数智平台共创新模式,创建中国创业学自主知识新体系。如此才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真正发挥好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以必修和选修课的形式计入学分管理。但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现状来说,重理论而轻实践是广泛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简要阐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核心来构建“教、学、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先锋队,各高校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责无旁贷。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针对高职院校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创新创业大赛要求,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指标,高职院校学生是互联网创业的活跃力量,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亟待摆脱传统培养模式,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论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创业”作为创业新业态出现,正在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也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影响,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周晶  颜涛 《西部素质教育》2023,(17):101-104
为了了解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需求、创新创业技能四个方面对全国十所中医药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使用SPSS 19.0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低、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偏低、师资力量薄弱,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