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物理教材《浮力的利用》这一节中,热气球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我在从教的几年中,一直想制作一个热气球,却又不知如何选择易行器材。今年在一次学生卫生扫除时,看到那大大的黑色塑料袋,我灵机一动:能否用它制作热气球呢?于是我立刻开始着手制作,发现效果很好。当学生看到塑料袋象热气球一样升上空中,都兴奋不已。笔认为这个实验器材简单易取,制作方法也很简单,特向老师和同学推广。下面是制作热气球的方法,以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物理教材《浮力的利用》这一节中,热气球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我在从教的几年中,一直想制作一个热气球,却又不知如何选择易行器材。今年在一次学生卫生扫除时,看到那大大的黑色塑料袋,我灵机一动:能否用它制作热气球呢?于是我立刻开始着手制作,发现效果很好。当学生看到塑料袋象热气球一样升上空中,都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3.
热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我在讲这一课时,用热水球模拟热气球升空,基本方法是用水代替空气,用塑料瓶代替热气球,并用电热器给水加热。图1 热水球升“空”演示仪1 装置如图1所示:用5mm的有机玻璃板制成一个水槽(45cm×15cm×8cm),上端开口,下方用隔板将水槽分为上下两部分,隔板粘在容器的前后面上,而与侧壁有一间隙。隔板下面固定两个隔热板并和容器前后面粘在一起。在隔板中间开个小孔安装一个导水管,使热水从导水管进入球内,并在隔板上斜放两个导向板。使塑料瓶恰好落在导水管上。塑料瓶注满水后倒…  相似文献   

4.
气球的故事     
人类第一种飞行器——热气球一七八三年六月,法国的蒙格尔费兄弟两人,用麻布和纸制成一只大球。他们把烧着的羊毛和干草产生的烟和热气,收集在这只大球里。于是,这个热空气气球便飘飘而起,升到了三百米的高度。同年九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观看了直径十四米的巨大热气球的表演。热气球的下面系着一只挂篮,篮中的“乘客”是一只羊、一只鸡和一只鸭。热气球升到三千四百五十米高度,八分钟后,在三公里外安全降落。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蒙格尔费兄弟俩乘坐热气球,上升到九百米高度,在空中停留了二十多分钟,飞越了巴黎上空,安全降落在八公里以外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气球载人的飞行。热气球主要是靠加热空气变轻来产生浮力(航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三知识,发现浮力这一章没有演示气体浮力的装置,所以开始设计这个“空气浮力演示器”。基本思路是:物体置于一个密闭容器内,空气密度发生变化,物体便会上下移动,以此证明空气浮力。  相似文献   

6.
棍子风波     
李静 《师道》2024,(2):24-25
<正>最近,我在讲授《翠鸟》一课。为了区别“杆”“竿”和“秆”,我专门利用午休时间上了一趟万松山,千访万寻找来树杆、竹竿、苇秆各一根,剔了旁枝,以作教具。正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学校的时候,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啊!这是什么?”“老师发威了!老师要打人了!”说话的是一个二年级学生。我笑了:“棍子就一定是拿来打人的吗?”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上册第六章《浮力》是一个重点单元,根据经验,这一章也是初二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行课本,主要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学生“感受”不深。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浮力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五个实验。从物体在空气中的秤重与液体中的秤重不一样,让学生从感性上得知浮力的存在;再把物体放在水、盐水、酒精中秤重,与在空气中的秤重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与液体的性质(密度)有关;把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看到浮力逐渐增大,使学生感知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把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再逐渐增大深度发现浮力不  相似文献   

8.
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刚上了一半,教物理的王老师就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进来!”他一边喊站在门外的学生,一边重重地把教案摔在了办公桌上:“江老师,你看这课怎么上?我正讲得起劲,教室里手机铃声大作,弄得全班乱哄哄的。”我抬头一看,进来的是我班的小刘。我赶紧走过去,给王老师倒了一杯水,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着急,这件事由我来处理!”王老师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遇到这样的事难免会发火。我领着小刘往教室走去,原本闹作一团的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我让学生们先自习本节课的内容,一切事情等下午班会再处理。中午放学时,我特…  相似文献   

9.
<正>十多年前给学生读《钢琴小精灵》上课铃声响了!我拿着书走进教室。“亲爱的同学们好!”我大声向学生问好。“老师您好!”学生如过去一样回敬我。以前,我会如所有老师那样说“请坐下”!这一次我没有说,我说:“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加了‘亲爱的’,你们没有听到吗?为什么你们不说‘亲爱的高老师好’?”  相似文献   

10.
9月4日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课上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尝试着与学生一块儿背诵,当我一字不漏地背诵给全班学生听时,他们先是惊奇地望着我,继而鼓起掌来,着实让人激动!其实,与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的个中滋味是件乐事。课后,学生们围着我七嘴八舌:“老师,你为什么背得那么流利?”“老师,你背的时候,我真担心你会出错,没想到棒极了!”“老师,我还没背熟,课后我得加把劲!”此情此景,让我好幸福!  相似文献   

11.
于新浪 《快乐阅读》2011,(14):150-150
《浮力》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但是,我认为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分析透彻,学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抓住"两条线",来理解和学习《浮力》。  相似文献   

12.
<正>叮咚!放假了!一位老师竟向学生发出了吃瓜邀请——有什么好事发生?火速围观!今天,我来徐老师家做客啦!昨天晚上接到徐老师的邀请电话后,我激动得好久都睡不着。今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催妈妈送我过来了。一进门,徐老师就让我欣赏她昨天从学校种植园里采摘回来的瓜果。哇,满满一篮子!一根根绿油油的黄瓜又长又粗,  相似文献   

13.
史加祥  ;姚强东 《科学课》2014,(5):103-105
我常常梦想着这样的课堂: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话题,动手动脑,情智共振,童心飞扬。这一次执教《热空气》一课就是一次尝试。“热空气”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儿陌生,然而,生日蜡烛和热气球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他们热衷于讨论的一个话题,因此,我的课就从这儿开始。  相似文献   

14.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水的压力》课时,“水的压力”这个概念在几个“聪明的孩子”回答下强加给了多数学生。用塑料袋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水的压力,学生实验完后回答说塑料袋缩小了紧贴在手上。我问原因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水的浮力,另一部分学生回答是水的压力。让学生讨论之后,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说水有浮力。听课的老师近10人在场,这是我教自然半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尴尬场面。  相似文献   

16.
走下讲台     
“课堂上,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我曾把这当作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直到有一天,一节课改变了我原有的看法。那天因为咽喉发炎,我嗓音沙哑。我担心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听不清我的话,于是就走到教室中间来讲课。好不容易撑到下课铃响,我疲惫地挥一下手,示意下课。几天后,在批阅学生的周记时,关于那天上课情景的两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一个学生写道:“老师轻轻地走下了讲台,来到了我的身边,我好喜欢坐在老师身边听课。”另一个学生写道:“老师在下课时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在班上笑,感觉真亲切!”学生的几句…  相似文献   

17.
日前,笔者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节),以下是这节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换一种形式来上好吗?我们今天请三位同学来做主持人,由他们当老师主讲,我跟其他同学一样,也做学生认真听讲!大家掌声欢迎!(教师退下,同学一上台)  相似文献   

18.
我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自然课,讲的是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灵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堂自然教学改革课。现简介于后。一、提问质疑,激发兴趣。本课在“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有压力,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但都说不出理由,只好眼望老师,聚精会神地等待了。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注射器,把一个弹簧放入注射器内,再把活塞推入,松开压在活塞上的拇指,活塞马上被弹簧推了出来。“要使活塞不被推出来,该怎么办?”教师问。“用大拇指压在上面”。全班齐  相似文献   

19.
我与张红老师只有一面之缘,对她的了解也不太深,然而在编这组稿子的过程中却对张老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读到“‘摘’苹果”教学片断后,我沉浸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张老师有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她让我看到数学课堂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她的课堂是开放的、灵动的,所展现的学生的内心是丰富的、充满想象的。能上出这样的课的老师,本身就是这个课堂的催化剂。这不禁让我感叹做张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一位学生家长在网上这样评价她:“张老师是一位在人品上平和、善良,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的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师!”得到学生家长如此高的评价,我想这与张老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是分不开的。“不断探索、不断改变”不仅是张老师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一位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书包 大街上 来往的学生 总是背着书包 上学,放学 书包是学生的累赘 我想,哪一天 才能让书包 背着我们 轻轻松松去学校 迟到了 还能变成一个 热气球 忽地一下飞走 逃开老师的罚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