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了使得整体主流文化的思想阵地和舆论力量发挥得更加好,媒体融合发展十分必要。中央关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指示精神为打造一批新型的主流媒体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21):33-35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清晰方向的非常重要。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聚焦"新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聚焦"主流",始终将主流内容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聚焦"媒体",不断巩固和扩大新闻舆论主阵地。  相似文献   

3.
罗奕  施雨欣 《传媒》2021,(21):46-48
当下,新型主流媒体已成传统媒体的建设目标,各地城市电视台结合自身特点及互联网属性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具备用户思维,网络直播的出现则为用户思维提供了支撑.福州广播电视台布局网络直播,打造"攀讲V直播"全媒体节目,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切入,剖析"攀讲V直播"的运作模式,以期为城市电视台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董悦 《传媒》2021,(4):42-43,45
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重大改革工程.笔者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以"主流声音响不响""媒体内在活力激发得好不好""新技术运用得实不实""新型主流媒体强不强"四个维度为标准,论述如何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进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转型,打造城市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媒体一词蕴含了一种动态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此在与存在者之间的指引网络.而这种网络也可以看成是当前的移动互联网以及传播实践路径得以运行的潜在机制,透过媒体的指引,会找到人是身体的存在.通过对媒体融合进行认识论层面的反思,得出身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并且以身体为指引,辅以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在后疫情时代应对新型主流媒体进行全面纵深发展阶段,要发挥媒体建构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媒体组织间的合作,更是通过"大融合"使新型主流媒体成为社会组织者和设计者,挖掘个人资源配置清单,重构人与社会的共生状态,这或许才是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建成全媒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阶段全面迈进深化改革的号角声闻,"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采编发流程再造",建设"中央厨房",强化"全媒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传媒业深化改革新阶段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今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多媒体融合构建了一个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大平台,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受到冲击.如何在大媒体洪流中站稳脚跟,要"立"则要思"变",创新是必选项.如何突破传统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值得主流媒体人思考的问题,以网络版《黔东南日报?号外》为例,寻找突破口,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应势而生.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8):38-45
我国对"主流媒体"一词的引入与发展经历了"他称"、"泛称、"自称"以及提出"新型主流媒体"的四个阶段。"主流媒体"所指的演变清晰地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文章还指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亟待理论的突破,新型主流媒体不应局限为一个新闻学概念,而应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指向现代传播、现代产业与现代国家治理等三个基本维度。文章最后还提出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媒体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但是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新型主流媒体”,目前学术界、业界包括政府都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结合政策、理论和实践尝试构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助力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凯  韩强  毕文佳 《传媒》2021,(22):35-37
在探索"新闻+政务商务服务"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赋能,形成融合度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融媒产业服务体系,成为媒体深度融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大舜云"平台为例,阐述了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探索"媒体+"模式路径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商业媒体迅速扩张,主流媒体亟须思考如何掌控网络舆论主导权.本文旨在分析今日头条等商业媒体平台成功扩张的模式,探究其对当前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启示.通过对传统媒体再媒介化的反思,提出新型传播平台重构新"联结"的路径,以打通或建构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的多元社会互动关系,把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戴元初  刘一川 《传媒》2022,(2):80-82
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势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然而,面对当前传播生态中年轻受众圈层传播与"信息茧房"效应日益增强的局面,转型过程中的传统主流媒体常常穿透乏术,极大地影响了主流价值的传播效果。本文认为,在全新的传播生态下,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拓展应当有"破圈"意识,由大众传播、主流圈层向分众传播、亚文化圈层拓展。在实践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在坚守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品质的基础上充分拥抱新技术、新应用,并选择性嫁接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优化自身的内容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回顾我国媒体融合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十三五"期间媒体融合的四个特点:一是政策先行推动媒体融合良性发展;二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力;三是技术创新提升内容生产;四是多级式融合提供多方服务.展望"十四五",走向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媒体融合也将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二是加强全媒体传播工程的设施;三是继续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四是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9,(12):11-16
媒介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新闻业面临的最大变革,也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动。媒介融合是构建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全媒体传播规定了媒介融合发展现阶段的现实路径。本文基于"四力媒体"与"四全媒体"的价值坐标,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核心原则下,对当下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价状况进行了问题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主流媒体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身份认同发起挑战。本文使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媒体身份的特征与认同逻辑,认为智能媒体不仅向主流媒体的身份认同发起了挑战,也为新型主流媒体的身份转型提供了契机。本文建议,新型主流媒体应与时俱进,凸显“新型”“主流”的身份特征,勇于做技术的创新者、改革的先行者与价值的引导者,力争在智媒时代获得更为广泛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正媒体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在于公众信任,是一种公众的主观行为。因此,讨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必须围绕媒体和公众关系展开。全媒体传播中的新型传受关系,改变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对主流媒体保持和增强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速度考验。全媒体时代的公众信息需求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呈现出一种急切的信息饥渴状态。很多人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来获取并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一些利益群体抓住这一"机会",伪造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扰乱了舆论环境,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而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等专业流程,不可能做到像自媒体那样的随意地传播,主流媒体也不具备自媒体"人人都是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释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内嵌的五重逻辑——政治逻辑、新闻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产业逻辑,指出现有主流媒体正在从"政治逻辑+新闻逻辑+技术逻辑"层面初步完成转型融合,更亟待从"市场逻辑+产业逻辑"层面大胆探索,为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夯实"造血功能、内生动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面临着信息传递高速化、受众需求个性化、信息接收碎片化等诸多挑战,本文以时空观为指导,提出主流媒体要关注内容质量、凸显人的主体性、突出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技术空间、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型主流舆论格局已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本文从媒体格局、发展逻辑和创新路径三个方向探讨正在加速推进中的媒体深度融合,认为"碎片化"与"巨量化""体系化"共存、网民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新媒介技术和平台不断涌现,将是深刻影响未来传媒格局的三个因素.在认识到未来传媒格局及其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要...  相似文献   

20.
李伟程 《传媒》2023,(4):37-39
新型主流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做好新时代的宣传工作,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策略,提出主流媒体要注重打造智媒体矩阵,强化人才培养,注重用户体验,全方位推进“媒体+产业”模式,打造超级IP,引领传媒行业进行“蝶变”。这些策略是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增强“四力”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