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度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倾向;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并且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诊断与测量、理论模型的扩展和实证研究的最新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系统回顾,认为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对相关术语进行严格定义的基础上编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验量表,采用整合研究的思路,应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建构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模式与其相关社会一心理效应的整合性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在线认知量表”(OCS),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行为模式,编制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PIUS-CS)。结果发现:(1)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由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因素构成。量表具有较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2)男大学生的上网冲动性、网上优越感较女大学生更强;文科类学生的上网冲动性较理科类学生更强。(3)上网时间和上网次数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模式只有较弱的正相关,不宜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分析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通过自编《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208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可以用于鉴别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数据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为7.69%;2)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中存在性别、学科类别差异,年级、城乡间无差异;3)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在神经质量表中差异显著,在精神质量表与外倾性量表中无差异.得出如下结论: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可以概括为焦虑急切、沮丧、负罪感强、自尊心低、紧张、郁郁寡欢、抑郁、自控能力弱,强迫倾向等.  相似文献   

5.
有关研究表明偏好于互联网社交(Preference for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简称POSI)是影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简称PIU)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免疫POSI对PIU的影响效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免疫效应会有一个弱化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子女状况(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对POSI和PIU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不同年龄群组(青少年和准成年人)对这种效应的二次调节关系,我们采集了12051名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标准差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测试并分析了他们的POSI和PIU值、家庭成员状况、年龄以及其他的人口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表明:a. POSI对PIU数值有正向作用; b.独生子女的PIU值比多子女的PIU值明显偏低; c.子女状况对POSI和PIU之间的关联性具有调节效应以及不同年龄群组对其关联性具有二次调节效应; d.年龄可弱化POSI和PIU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434名青少年的测查,探讨了父母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和孤独感的特点,以及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群体者"所占比例为3.23%;男生的父母支持水平高于女生,七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上,男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高于女生,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均显著低于九年级;父母支持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现状,及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探讨。文章利用各种相关量表,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上网程度较深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得到结论:PIU大学生的艾森克人格特征内外向(E)维度、掩饰性(L)维度得分低于全国常模,神经质(N)、精神质(P)维度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IU大学生的神经质(N)、精神质(P)维度得分与网络依赖性呈正相关趋势,而内外向(E)、掩饰性(L)维度得分与网络依赖性呈负相关趋势;PIU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水平;PIU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与SCL-90的各项因子分(除其他因子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当下网络使用普及,网络游戏盛行,大学生群体在网民及网络游戏用户中占有一定比例,存在形成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athological online games use,简称POGU)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形成可能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据此对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影响及其成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互联网的使用与西藏自治区大学生群体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课程设置、培养要求等的差别,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出现病理性网络使用情况,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现象,对他们网络的使用原因分析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为了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其与感恩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调查了582名在校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同伴侵害问卷、不良同伴联结问卷、感恩问卷和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问卷,对119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同伴侵害与初中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关系,以及不良同伴联结和感恩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男生中,同伴侵害与POGU显著正相关,不良同伴联结在同伴侵害与POGU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感恩在同伴侵害与POGU关系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2)在女生中,同伴侵害与POGU显著正相关,不良同伴联结在同伴侵害与POGU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感恩显著调节同伴侵害与POGU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大学生感恩与创业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感恩能正向预测创业动机。建议高校应重视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创业教育,应将感恩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学会感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国内外对"感恩"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分析感恩的内涵和运作机制、感恩的作用以及感恩的评估等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感恩心理进行干预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深刻地进入到我们社会的每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与创造者更具有超强的网络意识。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病理性网络使用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现象,对他们网络的使用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很有必要。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必备的做人修养。随着社会的急速多元化发展,有些不良信息在社会上的传播以及感恩教育的不成体系,使得一些人变得自私冷漠,一味索取不知回报,有违公序良俗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有所下降。其中,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感恩不仅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对自我自立意识的树立,也是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前提,还是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与人际状况的关系,旨在反映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感恩情感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感恩意识是近年来社会舆论中谈论比较多的一个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问题也时时引起社会议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构建,都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有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成瘾的基本特点,使用被试个人基本信息和互联网使用调查表、网络成瘾测验对16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为96.3%;大学生互联网使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和生源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地区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8.3%;男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理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对深圳大学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偏好、使用动机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PIU患者与非PIU患者间在互联网使用偏好及动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大学生最偏爱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社交与娱乐服务次之,最后是交易服务。2)网络使用动机倾向前三位依次为:娱乐休闲、亲友交往、工具性求助。3)PIU患者更倾向于自我肯定、逃避归属动机;非PIU患者则更倾向于亲友交往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