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晨 《今传媒》2021,29(4):24-28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微信公众号因其获取信息的便捷性、适用性广泛等特点很快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育儿微信公众号大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现有各类育儿微信公众号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渭南市临渭区家长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家长对于育儿微信公众号的态度和使用方法,最后试图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幼儿园层面、微信运营后台层面依次提出了提升家长育儿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卢锋 《新闻通讯》2011,(4):35-37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三大主体。尽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学校层面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然未能达到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系统开展的状态,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进并不顺利。一方面是学术研究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却是学校实践的"不冷不热",  相似文献   

3.
家庭、学校与儿童图书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家庭教育与图书馆教育,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的论述,阐明了几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说明了对少年儿童进行图书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学校和儿童图书馆三者之间紧密结合,对青少年儿童教育成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在教育工作方面 ,一直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同时 ,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 2 1世纪到来的时候 ,社会教育将以何种姿态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如何更加深入地开发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的领域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是放在每一个上博人 ,特别是上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为观众服务的博物馆教育理念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领域里 ,我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物资供应的不足 ,由卖方市场逐步进入买方市场 ,人们有了…  相似文献   

5.
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但无须犹疑的是,在学校偏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家庭承担的素质教育愈显重要,而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学会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和成就自己。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就优良的城邦。这些年轻父母的焦虑与选择,决定着我们中国未来的模样。  相似文献   

6.
马宣 《新闻传播》2022,(3):23-2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7.
郝烨 《传媒》2015,(22):75-77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标志着高聚合性、高黏性的信息生产方式正在流行起来.越来越多拥有较强生命力的互联网产品的产生标志着Web2.0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既是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载体,同时也肩负着网民在网络社会中进行自身角色重构的任务,个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新塑造个人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拟剧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都市情感剧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琰 《新闻爱好者》2011,(17):24-25
近年来以婚恋为题材的都市情感剧很受观众欢迎,比如《金婚》、《双面胶》、《蜗居》、《王贵和安娜》、《婚姻保卫战》。这些电视剧在取得了骄人收视率的同时,还引起了社会话题的热议。随着媒介重心的转移和视觉文化的强势崛起,中国电视剧逐渐摆脱了对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依附,获得了强势话语权和独立主体的地位,成为当今最广泛和重要的叙事艺术之一,其社会文化地位已是今非昔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时下最具影响力,负载社会文化意义最多的艺术样态。而情感剧热播的背后,恰恰折射出的是现代中国人婚姻城堡里种种不可言说的问题,记录的是中国人婚姻伦理文化变迁的无奈与希冀。  相似文献   

9.
试论用校园DV剧进行新生入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波 《图书馆建设》2007,(6):100-102
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新生人馆教育方式——校园DV剧;指出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最大的缺点足教条化,而新的教育方式最大优点就是将教育内容情景化;并详细介绍了校园DV剧的制作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孙浩 《新闻世界》2012,(4):166-167
目前我国翻拍剧存在剧情上抄袭原著,鲜有突破;在一些情节上用噱头吸引大众眼球,由此引发观众信任危机;观众的"老版"情结等问题。笔者认为要改进上述问题,应该从提高编剧的地位,增加对原创剧的扶持,规范电视创意产业等政策层面和要有时代特色,要有创新意识,人物要丰满,制作要精良等技术层面上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11.
袁培博 《视听》2022,(4):121-123
国内职场剧在叙事情境中常以符号为线索,借由主题阐释、服饰着装、空间塑造与情感升华构建职业意象.在一个个不同职业的阐释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职业符号进行共情表达与职业建构,为职业的演绎搭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展演空间,使受众得以获取不同于自我职业的沉浸式体验.职场剧不仅要书写社会群体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奋斗历程,而且要对情感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12.
陈华 《新闻世界》2010,(5):189-190
泰国电视剧作为一块新兴的视觉文化大陆,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并在网上掀起热潮。本文通过分析泰国电视剧的特色,探讨泰国电视剧的流行对我国受众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雪锋 《大观周刊》2013,(2):223-223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人的三个主要方面。学校教育处于造就人才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则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基本.他是孩子好与坏成长健康的基石.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基础.孩子在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对他将来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指幼儿期留下的烙印.将会影响人的终身。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但对于一般民众,博物馆不过是开眼界的地方,与教育未必有关。而我国博物馆由于传统的收藏、研究的观念以及政策导向,对自身教育职能的认识与实践并不突出。博物馆不仅要放低门票的门槛,更要解放思想,放下高贵的身段,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逐渐成为真正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5.
卢锋 《传媒观察》2011,(4):35-37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三大主体。尽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学校层面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然未能达到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系统开展的状态,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进并不顺利。一方面是学术研究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却是学校实践的"不冷不热",学者们开始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  相似文献   

16.
闽台文化内容丰富,对密切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闽台文化研究已深入各个领域,成为福建文化发展的重头戏。但是闽台文化成于历史,传于现代,肩负重托,闽台两地的特殊性注定闽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复杂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如何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促进闽台文化的传承,是福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探讨闽台文化传承与教育,不仅关系到闽台文化的发展,也可为地域、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系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小婷 《图书馆论坛》2004,24(1):146-148
通过对大学生上网的危害性和原因的分析,引发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系统教育的思考,从而明确提出大学生上网急需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指导和教育,更包括大学生的自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她所反映的人的思想和意识、品格和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地,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近些年随着IP剧盛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IP剧的制作当中,既能赋予IP剧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受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同时也可以引领我国电视剧发展走向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朱琳 《新闻界》2012,(21):51-54,62
以英剧的文学特色为引,探讨视觉文化时代影视与文学的关系。认为影视可以改变文学的观念疆界,可以成为文学的存在或书写形式之一,却不可能终结或替代整个文学。文学与影视有相互依赖和支援的一面,但并非是对等的。在视觉中心、技术崇拜的时代,更需要凸显文学对影视的支撑和滋养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悄然兴起,视频主播在这一热潮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直播软件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到视频直播的热潮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个体参与网络直播的现象,文章从拟剧理论角度对视频直播中的主播角色进行分析,认为非职业主播通过直播活动,实现了虚拟的自我角色实现过程和身份重构体验;半专业化主播经由直播活动,实现了其主播的大众角色认知转向明星的身份重构;专业化主播通过直播过程,实现了主播的大众角色认知走向多元的重构。在我国转型时期下加强对网络直播现象的关注,才能更好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