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劳动教育实践遭遇身心分离、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劳动教育的身体参与被淡化、异化、虚化、窄化,导致身体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却难以实现其应有之义,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具身认知理论作为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可重新解构身心关系,厘清劳动教育中身体参与发挥的作用。文章结合劳动教育本身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反思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身体危机,提出以具身育人目标为核心引领、促进课程与教学的“身体”转向、深化身心统一的实践体系、协同“家校社田”场域支持等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斯琪 《中学教育》2019,16(6):12-18
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身体"。身体,并非一般意义中的肉体存在,而是身心合一的身体、是与环境同构的身体、是自由体验的身体,只有具备上述完整属性的身体才能被称之为"身"。当教育者一味忽视、规训、控制学生的身体参与、体验与发展时,就会导致学生身心分离、身体侵害、身不由己等现象,最终造成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偏离。而要想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就需从"身"出发,使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回归身体本身。因此,应主张身心合一,鼓励身体参与;尊重身体选择,肯定生命差异;实现身体自由,破除时空枷锁。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的"离身之态"带来劳动教育符号化,脱离了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身体在劳动教育中的缺位、劳动情境在劳动教育中的错位.劳动教育应是一种具身认知,以生活实践活动为核心引领,在具身化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教育者应按照身心同一、心智统一、知行合一的原则采取行动策略,具身化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回归具身劳动教育的行动策略,即重在"以劳育人",实现中小学生内在与外在的通感获得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通过体脑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与具身认知强调“身心一元论”相一致。具身认知的视角能够为劳动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在劳动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劳动活动缺少与实际职业情境的链接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应当以“身心一体”为原则,开展体验式教学,并对教育空间进行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劳动者本质上是“真人”,即把劳动融于生命经验的人。《庄子》通过记述劳动者的劳动故事阐明了它的劳动教育哲学,主要论及了劳动与道德、劳动与知识、劳动与身体、劳动与审美等几个基本范畴。《庄子》的劳动观为解读劳动思想史的流变提供了历史镜像。透过这种镜像,可以反观我国近70年劳动教育的变迁。《庄子》的劳动教育哲学的当代价值在于:劳动教育需要复归劳动本身、尊重儿童的劳动本性,才能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享有“自由意志”与“精神解放”,最终达成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思想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首先从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面临的“离身”困境出发,解释了具身认知与劳动教育的适切性;而后从“关于具身”“通过具身”“为了具身”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具身认知视角的劳动教育内涵;最后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选择与组织劳动教育内容促成身心合一;融合各种教育活动指向身心统合;创设多重劳动教育环境达到身临其境;重视体验劳动教育过程实现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的基本理念.身体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哲学与心理学中具身认知理论的形成,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劳动教育的具身性体现为经验性、在场性、生命自在性、隐喻映射性等特质.为实现劳动教育的具身化,须摒弃规训传统,创设具身化的劳动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加强游戏与劳动课程的融合;实现技术具身,促进智能时代的虚拟实体化.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劳动教育的具身耦合体现在身心的一体性、成长的连续性、发生的综合性、体验的情境性。但在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目标“离本”,内容“离序”,过程“离我”,场域“离境”等问题。劳动教育的“具身走向”应从注重身心整全性,遵循发展有序性,关注个体体验性,强调情境真实性四方面着手,助力学生身心一致、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新时代.职业院校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引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应从三重维度加强劳动教育:“以时代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劳动为途径”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伦理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受传统考试文化、现代消费享乐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劳动及其教育观念萎缩的趋势不减,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和控制了人的身体,加剧了这种趋势与危机。这些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是身心二元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且认为心的发展与身体无关。其实割裂的机械劳动训练与精神德育灌输,既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又逆时代发展。未来,以纯粹体力劳动为生的职业将不复存在,但劳动并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不仅是人类大脑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活动,而且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方式,还将是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该回归身心融合的本源,发展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综合性的劳动学习,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创生性和融合性劳动课程,让学生的身体、心智与情感等"整全的人"参与到劳动学习与创造中,进而实现劳动意识与习惯以及相关知能意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为破解职业院校实验室在劳动教育中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对职业院校实验室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要求进行分析,提出职业院校实验室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即:转观念,在劳动教育中主动作为;建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打造“抓手”;抓管理,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帮手”;强合作,在劳动教育中对外“牵手”,为职业院校实验室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虚拟化的生产方式与分工机制、个体化的利益诉求、片段化的认识范式与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普遍的浮躁情绪。尊重劳动的价值,重拾生产性身体,感受劳动的喜悦,可以帮助人们回归久违的宁静与踏实。在劳动中学生以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在身体空间位移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身体的排他性劳作中感受美学冲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谋求劳动技能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劳动教育改善认识结构、开发潜能、丰富情感与情操、提升思想与灵魂。  相似文献   

17.
虚拟化的生产方式与分工机制、个体化的利益诉求、片段化的认识范式与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普遍的浮躁情绪。尊重劳动的价值,重拾生产性身体,感受劳动的喜悦,可以帮助人们回归久违的宁静与踏实。在劳动中学生以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在身体空间位移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身体的排他性劳作中感受美学冲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谋求劳动技能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劳动教育改善认识结构、开发潜能、丰富情感与情操、提升思想与灵魂。  相似文献   

18.
虚拟化的生产方式与分工机制、个体化的利益诉求、片段化的认识范式与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普遍的浮躁情绪.尊重劳动的价值,重拾生产性身体,感受劳动的喜悦,可以帮助人们回归久违的宁静与踏实.在劳动中学生以身体感知外部世界,在身体空间位移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身体的排他性劳作中感受美学冲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谋求劳动技能的提升,而在于通过劳动教育改善认识结构、开发潜能、丰富情感与情操、提升思想与灵魂.  相似文献   

19.
身体哲学和具身认知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传统的课程模式向具身教育课程的转向。具身教育课程在批判传统教育学身体与心灵分离的二元论基础上,主张身体在课程实践中的复归,并构建身体与精神共同参与的整体课程实施模式。其内容主要关涉身体意识、学习环境、人际互动及社会性知识建构四个部分。此外,其在传统教育学的知识观、教学观和方法论的批判之上,将身体间性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而这也将直接改变甚或完善当下的学校教育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儒家身体观中“身心修炼”与“礼仪实践”的内在逻辑,分析当下武术思政教育的本质、效用发生机理与生成径路。研究认为,武术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德艺兼备”的品格和“德艺双行”的能力。武术思政教育的机理是武术教学中显现的身体与感性的觉醒、“体”与“知”的符号纠缠以及道德感动与传统武术伦理的情感效应。生成路径是切身入武,注重强调武术思政教育中身体的在场性;修武得体,加强武术教育中符号身体的规训与技艺身体的融合;以体入道,树立以身载德、德艺双行的目标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