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对象已经全部是“00”后,研究他们的认知特点及其对思政课的看法对于改进中学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认知在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性特征,当然也深受家庭环境、学校类型、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普遍向好,认为课程内容接近生活、呈现方式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政课使他们收获大、喜欢并愿意上思政课。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上存在“差异现象”。加强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应对这些情况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教师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微媒体平台信息的解读能力、应用能力、辨别能力等方面,因为思政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多以“00后”为主,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若教师坚持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文章分析了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现状,探讨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0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生力军,他们的个人政治信仰追求关系到国家未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而思政课获得感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同向性。基于某应用型大学819名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思政课认知度、认同度、吸引力、感染力均对“0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感染力对“0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认同度,再次是吸引力,认知度对“0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预测作用最弱。最后,文章就如何提升“0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是基于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而构建的虚实世界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旨在满足“Z世代”追求数字生活的体验,引领思政课教学范式更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由原理层、核心层、交互层、应用层组成,从打造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AI数字人,构建元宇宙思政课“教”“学”体系,创作基于思政元素的数字教学载体,建设超越自然地理或历史的虚拟学习空间,营造向学习范式转型的“大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等方面搭建理论框架。展望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的未来,应进一步破除已有认识盲点,聚焦从元宇宙思政课教学系统的数字文明体系建设、价值重估与秩序重建、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合理性等进行阐述和论证,实现思政课教学系统的认知和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学习强国”APP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其优势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由、降低教师教学成本、丰富教师教学内容、增添学生学习趣味;但优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知识能力不高、“学习强国”APP与部分思政教师之间的黏性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知识能力、更新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配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沉浸式学习与活动型思政课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契合点。基于沉浸式学习开展活动型思政课教学,可以从构建联系,激发学习动力;巧设情境,唤醒学生情绪;任务驱动,持续心流体验;完善步骤,完成闭环学习;认知地图,推动认知迁移这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要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整合党史资源,坚持循序渐进、适合年龄的育人方式,践行中学思政“深刻课堂”四环节教学范式,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不断推动党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小果 《高教论坛》2022,(12):44-47
思政课在新媒体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要提升话语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学生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与内容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提升思政课话语影响力要适应学生认知转变,将视觉认知图式嵌入思政课话语教学中;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将平等对话方式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要开扩话语内容,将新观念应用到思政课的内容构建。  相似文献   

9.
自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要求后,各高校纷纷对课堂教学作出一系列改革与探索,高校思政课是改革课程之一。高校思政课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授课方式单一、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唱主角、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不足。由此,在高校思政课中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能够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学习相结合,改变授课方式单一状况;师生互动频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得益彰。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以从教师讲解、学生自学、师生交流3个方面去构建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通过在高校思政课中采取对分课堂模式,最终取得学生的“三率”改善、师生的获得感显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讲道理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所在。辩证思维对思政课讲道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关注教材运用的“加”与“减”、教学方式的“动”与“静”、学习方式的“分”与“合”、课堂评价的“广”与“精”,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突出矛盾、破解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师生交流方式、教育方式的变化,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几种素质用“长”“宽”“高”来概括.“长”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擅长运用新媒体技术、擅长与学生沟通交流、擅长应对新情况和新变化,“宽”是指思政课教师必须眼界宽、知识面宽、胸怀宽,“高”是指思政课教师应该学术素养高、教学水平高、道德情操高.要达到这些要求,思政课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备方面的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遵循“接触→择善→吸纳→融通→创造”的逻辑,促进思政课教学产生整体性和系统性变革。思政课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发生教学观转向:由“知识表示”转向“具身认知”,“学教独立”转向“共同探究”,“零碎准备”转向“整体联接”。人工智能变革思政课教学的“未来愿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思政课教学空间拓展;精准—智慧,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整体—系统,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思政课教学环境转变。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策略有三:建立基于智能技术的思政课专家知识库,推进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政课深度学习,构建融入情感元素的智能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认知观的嬗变推动着课程教学从“离身”走向“具身”,从抽象走向具象。开展具象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具象,引学生个体经验入教学过程,多维地耦合具象与抽象,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是思政课适应信息时代学生认知和信息接受特点的重要探索。构建具象化教学路径需要推进教学内容具象化、选择具象形式及融入方式、建设具象化教学场域、探索具象化教学育人路径和实施具象化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以智能算法精准聚焦大学生学情、以“代具”外包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并赋能“创新型”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评价以推进“教”与“学”的共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思政课教师对AI存在某种认知偏差,致使大学生学习浅层化加剧、思政课教师“教书”与“育人”角色混乱,人工智能管理的数据风险又影响了数据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创造。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在提升智能素养水平的同时挖掘“人机协同”教学潜力;高校要设立人工智能管理思政课教学支持中心以解决数据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构建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以落实“人机协同”,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立体化、复合化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培育行业特色人才的重担。面对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浅表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现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达到立德树人、刻画灵魂的成效,就要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入手,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以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方式调研为手段,发现学生接受和加工信息存在多样化、被动化、娱乐化、感性化特点,分析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成因有三,“泛娱乐化”信息环境的影响、重专业技能轻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思政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因而应用型高校教师应从“去娱乐化”、重素养考核、强化行业特色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何以善用?作为“大思政课”可资利用的、天然的教学资源,地方性知识与“大思政课”何以耦合又如何耦合?一方面,从文化阐释学的角度理解地方性知识,它作为一种“活”的传统,能服务于“大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置于一种社会逻辑之中来看待“大思政课”建设,也需要地方性知识的深度参与。唯有站好“大”时代,善用“大”资源,地方性知识才能真正为“大思政课”所用,二者的耦合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价值目标一致、教学内容相通,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利用网络延展“四史”学习教育阵地,打造“四史”学习广场;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开设“四史”选修课;“四史”教育有机融入现有思政主干课,实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精准供给;组织“四史”专题教育学生活动展示,提升融合效应;开展体验式教学,建设“四史”与思政课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五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90后”、“00后”大学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其自身各方面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基于此,我们将从考察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探讨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结构,以期从实践上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供可行性方案,从理论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中思政课要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议题、课程、情境、问题及活动的创设上,充分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把开放、思辨、辨析、两难、争议等“动”的因子植入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素养“落”下来,以达成学科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领导人“个人著作”或纪录着领导人对待哲学与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或回荡着领导人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或凝聚着领导人对人生艰辛与困窘的认知和感悟。这些力透纸背的内容若能恰当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则有助于释疑思政课难点,使青年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政课所阐释的“大道理”;有助于拓宽思政教材深度,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培养青年学生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