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评价成效,文章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从成效评价的逻辑起点出发,以技术价值合理性理论为基础,分析“双一流”评价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现实落差和问题;提出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的技术手段要符合价值合理性要求,主张评价必须遵循“三统一”原则,必须尊重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针对如何完善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专业的眼光看,“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有效性与大学评价的根源性有关,需要从本源上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再辨与反思。在评价对象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意在教育事实,理应满足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评价目的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旨在成人与创新,必须遵循人才与学术的根本逻辑;在评价内容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重在内隐文化,应当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在评价方法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涉及综合的技术手段,无疑需要高度的专业判断。  相似文献   

3.
实施“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目的在于激发高校与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高校与学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然而在实践中,“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问题、认知错位问题、支撑体系问题等对“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产生一定消极作用。为此,应在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内涵、定位与理念的基础上,从约束条件、遴选方式、遴选评价、成效评价、调整方式等多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完善,并通过建立多元化、健康的第三方评价生态,保障“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湖北省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发展成效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文章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多维度探析2017—2022年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趋势,针对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未能形成梯度与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区域、结构布局不均衡等现象,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文章对比了学科评估指标与双一流重点建设任务的契合情况,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依据两个导向创新学科评估体系;开发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立德树人,融入体现教育价值观、人才使命感与责任心的评价指标;探索体现“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具体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一流课程是建设一流专业、推进一流教育和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在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的背景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两性一度”的标准,西北大学自然地理教学队伍在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过程、课程思政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合理运用MOOC在线教学平台和与之相关联的智慧教学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践行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基于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思考、探索和讨论,成功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力推动了自然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结果证明,自然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考察“双一流”建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1)“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较明显,其中服务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但内涵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发展不充分现象犹存;(2)“双一流”建设并未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内部、东-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为突出,区域间不平衡是主要成因;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分布均存在东强中西弱的“撕裂现象”。鉴于此,应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教资源流向中西部;优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启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怎样评价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对具体开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文章提出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应强化过程评价,关注高校的建设过程、成长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双一流”建设要聚焦培育培养一流人才、进行一流学术研究的办学土壤,形成健康的办学生态。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加速器。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可缺席,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是必经之路。而学生竞争力是学科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招生工作的人才选拔成效对于一流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以招生工作为视角,梳理招生工作对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困境,探析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地方高校延展建设思路、提升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对于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上与双一流建设发展有许多冲突和不适应,大学教师发展相对滞后。文章通过分析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切实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推进就业育人工作是“双一流”高校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就业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从价值定位来看,“双一流”高校要秉持“高贡献”的就业育人理念,落实“高规格”的就业育人行动,就业育人成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高期待”。通过剖析“双一流”高校就业育人普遍存在的目标失衡、体系失衡、联动失衡问题,结合浙江大学实践,从机制创新、运行创新及支撑创新等方面提出“双一流”高校开展就业育人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案例指标已成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以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中137所高等学校提交的1 353个典型案例为样本,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为聚焦点,分析案例指标总体特征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典型案例在任务覆盖面、结构完整性、成效呈现、证据形式及其来源等方面呈现四个特征,即案例指标指向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不均衡,案例指标构成要素缺失的案例数量少但涉及学校范围广,案例呈现的建设成效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有差距,建设成效的证据形式未能完全摆脱已有定量评价的弊端。“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和建设任务决定案例指标在其成效评价中具有适切性,案例指标的使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建设任务的实际成效作为案例的核心部分,如何呈现和评价仍然缺乏标准,亟待研究。案例指标中佐证建设成效的证据形式及其来源亟待拓展,作为评价指标的典型案例需有更为翔实的撰写要求与评分细则。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战略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担负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笔者关于首轮“双一流”建设研究的系列成果,对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要素、“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的目的原则、“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重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回归并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成效评价改革的方向及重点等,关系“双一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再思考,提出了旨在启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自觉肩负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责任担当的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首轮“双一流”建设阶段性验收的结束,2021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这必将深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和未来格局.当前,在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会有哪些新动向,高校如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积极作为,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做好教育评价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避免“双一流”建设重复之前重点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必须切实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文章指出,“双一流”不能只搞“加法”,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建设成效搞“减法”,要真正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工程,而不再给学校贴身份标签,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政策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其在国际学术竞争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等,依然是一系列有待澄清的问题。这不仅关乎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而且影响着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及其进程。基于此,以软科2017—2021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大学学科建设颇有成效,呈现出进步态势,当前位居世界第二,并有望在2030—2035年超越美国。从五大领域来看,中国大学在工学领域表现亮眼,2020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生命科学和理学领域表现愈加强劲,居世界第二、第三,但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还有待付出更大努力,暂居世界第六、第七。对此,未来“双一流”建设应坚持学科均衡发展战略,即实行理工融合发展、推行生命科学与医学协同发展、坚持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理念以及发展学科建设优势联盟。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政策行动的场域和问题情境分析,整体、动态、开放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向度。在整体向度上,为“关键多数”的学科示范带动策略和学科涵盖面扩大策略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制度安排。在动态向度上,“双一流”建设应坚持动态身份,并从动态的比例与周期上建立起学科身份的动态机制。在开放向度上,“双一流”学科的遴选与建设模式是开放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揭榜挂帅、非一级学科、自主选择建设学科和分类特色发展的遴选与建设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开放思想和开放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一流专业建设达成度评价是对专业建设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和内容,是衡量“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对专业建设措施持续改进的依据。一流专业建设达成度评价的主体是高校自身,在持续螺旋式的评价过程中具有增量评价的属性。以动态监测为评价手段,以人为本为评价理念,加强达成度评价保障机制建设成为其主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有序稳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入政策实施阶段。为适应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需要,文章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要素式评价,代之以专业成效式评价,开拓专业评价的新模式。文章设计了涵盖贡献度、达成度、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在内的成效式评价框架,并阐释了各评价维度的内涵和评价要素。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建立建设监测平台"的评价策略,进而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指数,有力保障和支持一流专业建设扎实开展。  相似文献   

20.
深入探讨“双一流”建设中目标设定、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的基本分类、逻辑转型及战略转轨,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且极具重要性的理论问题。“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模式”,整体目标意在引领和推动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双一流”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推进和制度推进两种典型的推进路径,由项目推进过渡到制度推进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包括作为一种学术层面的评价和作为一项政策层面的评价两种类型,由学科建设与评价思维过渡到学术建设与评价思维是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