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慕课"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慕课"外国文学史"的制作与播出,是移动网络与文学教育融合的一次探索与尝试。其主要特点是:教材文本的权威性、科学性与经典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规范性与前沿性、学术性;教学设计的简约性、凝练性与启发性、开放性。文学慕课虽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但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及实际具有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教师在讲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对于“外国文学史”的本质问题理解不到位。通过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适当展示西方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他们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这两大文学分期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作者从事高师函授教育的经历和体会,结合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手段改革的尝试,探讨了当前高师函授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五四"文学的历史叙述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应该打破既有的叙述逻辑,在全球化、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叙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演变;通过引入"大历史观"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纵深,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肌理;要有"后视"的历史自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实及其深刻影响,还原文学史的纵深维度。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中文学课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高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近年来英美文学课程被边缘化的情况愈发突出.面对"金课"标准,原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挑战重重.以"金课"要求为导向,以英美短篇小说选读课程为例,探讨将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打造英美文学混合式"金课"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赵昉 《语文知识》2010,(3):62-63
毋庸置疑,20世纪是迄今人类所遭遇的最为复杂、曲折的一个时代,相对恒定、整齐划一的“前现代”向着日新月异、革故鼎新的“现代”一路高歌猛进,而文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现代性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一。文学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远比机械模仿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研读无疑是描述20世纪世界现代图景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从教学实践来看,裹挟在“人文学科危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课程却往往深陷于尴尬之中。  相似文献   

7.
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相比,文学史有其特殊性。文学史除了要有历史的连续性、系统性,还应该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高校文学史教学中,不能偏重讲授文学的外部历史而忽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不能只选读文学作品而不注重文学作品与作家、时代背景之间的历史关联。如何兼顾文学史的文学性与历史性,是从事高校文学史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通识课的审美化教学应成为大学通识课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本文以《边城》审美化教学的课堂设计为例,从巧妙导课美、精彩授课美、教学高潮美、结课艺术美四个文学传输美的环节来揭示高校文学审美化教学的美感及其课堂操作的可行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09-112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因其总体性叙事和与生俱来的"他者"性,遭到人们的批评,陷入生存危机。在"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差异再次作为政治问题凸显出来,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时代主题。民族文化建设、对异文化理解的时代需要,使得在功利性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被边缘化的"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再次获得了自我发展的历史性契机,以"文化开掘"的方式,重新定位自我,确立本土文化意识与学生主体意识,拓宽精神和价值边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实现教学困境的突围。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着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围绕“金课”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地方高校通过基于“金课”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构建智慧教学场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部门协同联动,构建“金课”建设新机制等强有力的措施,为全面打造各专业“金课”作出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文学史教学中,对经典作品展开深度解析是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解读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操作层面的实践意义,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日常教学中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注意三点:第一,不仅要洞察作家的创作意图,更要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学史脉络中去讲解;第二,辩证地看待文学史著作对于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第三,自觉树立“大文学史”观,注意从不同维度拓展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写作是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股热潮,但佳作寥寥。本文以现代通俗文学史观念为例,辨明文学史写作中反文学史意识的失误和后果,强调坚持文学精神是文学史写作的核心问题,并从文学史应有的文学意义角度,进一步阐明文学精神在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国内高校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广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外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课程,理应以精品意识加强自身建设,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为此,我们也积极响应和申报了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并努力尝试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色,以期切实促进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契合,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思想、政策、方针的直接平台,在"中国梦"赋予其新的使命之时,要寻找多种途径去完成"中国梦"进课堂的神圣任务,以实现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金课"建设为契机,根据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特点,探讨了目前课程教学的特点及不足,从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教学评价、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为同行高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外国文学史在编写过程中,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对源语文学史中的经典进行重新选择与重新评价。文章以五部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史对19世纪英国文学经典的重构为例,探讨这种由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带来的经典选择与评价上的变化,从中总结出:意识形态对跨文化经典的形成具有权力操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