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卫东 《四川教育》2007,(11):38-39
【镜头一】有一位教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就课题的阅读有这么一个片断: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再见了,亲人。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生:再见了,亲人。  相似文献   

2.
于桂花老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感知、理解文章的全过程,教学效果明显。让我们结合她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一课做一简要分析。 师:“亲人”,我们一般指哪些人? 生:我们一般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人。 师:对。这些人和我们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亲人。“再见了,亲人”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杜娟 《江西教育》2014,(7):55-57
听了知名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这节课,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阅读教学就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巧妙设计教学中"动"与"静"相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情。片段一逆转角色激将,调动学习热情师:他们根本不是亲人,你们都弄错了,作者也弄错了。(生不服气,举手)师:还举手?是不是想和我辩论?生:是!  相似文献   

4.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魏巍,1950年赴朝鲜前线,以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先后写了二十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下面几点。一、注意题目运用倒装句式的作用“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告别朝鲜亲人时说的一句话。那么,课题为什么不说“亲人,再见了”,而要把“再见了”写在前面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下面谈一下《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智能训练。1.悬念导入教师在简要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板书了课题之后问学生:课文中是谁称谁为亲人?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结合课题,提出一连串的问  相似文献   

6.
<正>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育应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使学生受到文本的感染、熏陶,因而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正像我对学生说的:"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我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从形象具体的材料中感受、体验,从而同课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友谊》《再见了,亲人》《心愿》(六年制九册)这三个课题,联系紧密各有其妙,颇值玩味。从题目结构和作用来看:“伟大的友谊”是偏正式词组,一目了然,本文写的是“友谊”,突出的是“伟大”。它亮出文章中心,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文章;“再见了,亲人”是倒装的感叹句,突出了与亲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这个课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 [预设]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品读悟情,反复诵情,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教学进行到互换角色呼喊“再见了,亲人”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情感发自肺腑。  相似文献   

9.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10.
亲人     
说明:本课是围绕小学六年级的《再见了,亲人》一文,以“亲人”为主题进行建构重组而成的。共两节,80分钟。链接:《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窦桂梅,刊于《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 师:请跟老师一起写“亲”字。师:(出示课件“亲”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祖先看到枝叶的繁茂,一、引  相似文献   

11.
讲读《再见了,亲人》,最先出示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在车站离别的情景;教学《一夜的工作》,首先播放有关周总理的几个电影片段……影像资料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占据了学生的心理空间,文本反而被挤在了角落。  相似文献   

12.
听了知名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这节课,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阅读教学就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巧妙设计教学中“动”与“静”相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情.  相似文献   

13.
一、板书设计再见了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  相似文献   

14.
倒溯式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听到正确答案时,不能以此满足,应要求学生去反思思维过程,倒溯思维的形成路线,以达到训练目的。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围绕对“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理解展开的倒溯思维: 师:“雪中送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指在志愿军急需的时候,朝鲜大娘送来了打糕。 师:对,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查了成语词典,先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取暖。  相似文献   

15.
以前,在解读《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感受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许多,却忽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怀之情,也忽视了志愿军战士背井离乡,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付出的更多的事实。如果学生只感受到朝鲜人民的可爱,而忽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的话,那么《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就称不上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提挈全篇,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我们就周玲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的片断为例,看她是怎样引导学生抓课文内容重点的。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娘和小金花为帮助志愿军付出很高的代价,他们是志愿军的亲人。并且总结出  相似文献   

18.
词语教学是1~6年级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联系上下文 ,借助生活积累 ,在语言环境中“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这是因为 :一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 ,词语的运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 ;另一方面 ,一个词用得对不对 ,好不好 ,都要凭借整体语境来判别 ,离开了语境 ,便很难鉴赏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课例1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 ,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 ,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 :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 :雪中送…  相似文献   

19.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人们交流思想、研究事物广泛运用的方法。教师的课堂提问,在于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何运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是很值得研究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新授《再见了,亲人!》时问:“‘再见了,亲人!’这话是谁说的?从课文中找出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问题主要来自三条途径:如文王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深读课文时,他相机设问.“课文说‘再见了.亲人’.我认为他们不是亲人.你们同意吗?”从而引发学生去读书,紧扣课文词句.捕捉相关信息,结合自己对当时的了解,发表意见,进而深入领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教师的设问一般涵盖面广,思维跨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