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天,好教师的概念内涵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空前深刻的蜕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为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而开辟道路。换言之,教育学意义上的培养,其内涵早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  相似文献   

2.
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习数学更是这样。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就会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会终身受益。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教导学生学会知识,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题为《中小学“班主任危机”》的报道时,我心震动了。原来,现在我们的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在不当的教育评价体系下,也要面对残酷的生存境遇,每天都得超负荷工作,以至于无奈地呼喊:“我已经怕了,每天像上满了弦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题为《中小学“班主任危机”》的报道时,我心震动了。原来,现在我们的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在不当的教育评价体系下,也要面对残酷的生存境遇,每天都得超负荷工作,以至于无奈地呼喊:“我已经怕了,每天像上满了弦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目标,收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些都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密切相关。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痕迹深,持续的时间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精神长相"。一、教师"精神长相"的蕴涵人在身材和相貌之外,还有很多精神、气质、文化和修养等方面的蕴涵。林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日常管理全方位的变革,教师将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那么,教师怎样“敦’新课程呢?一、要有新的基本功教师的新基本功体现了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它不是以知识形态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  相似文献   

7.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他还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9.
崔建社 《辅导员》2014,(3):17-20
正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受万千人尊重,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们是否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都恪守职业道德,寂寞地守护自己的良心?所谓的传道授业真的不只是为谋一份差事,成为教书匠,而是要力争成为教育的行家?教育从业者们是否都在专业地在思考着、精心地规划孩子们的未来?被封为神圣的教书育人知识殿堂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否是学生们  相似文献   

10.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也体现于教学评价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会自学是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对青少年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善于学、会学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养。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言:“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又集中表现为学会自学。古代教育家孟子倡导学习要“自得之”。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  相似文献   

13.
吕谦 《四川教育》2004,(2):41-41
现代人偏好“6”,崇尚“8”,无外追求“顺”的祈福与“发”的谐音,是一种愿望,或者不过仅仅是时尚而已。中国古典哲学,“三”十分扯眼。《墨子&;#183;非命上》提出“三表”,以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和依据,是墨家认识论方面的术语。汉时董仲舒的“三统”,是他的历史观学术名词,“统”谓自成体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8处用上了“整体”一词,焦点集中在“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们教师如果能将课标所倡导的“整体”理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整体效应,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左强 《教育》2010,(2):37-37
最近几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以及其他媒体的热炒,以纪连海、袁腾飞、刘心武等人为代表的一些中学名师,或曾经从事过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名人纷纷出现在大众面前,展示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技艺。他们大多数是从事文史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  相似文献   

16.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历史教育的艺术同样如此。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思考,培养情感,获得一生受益的思想。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传授知识""服务考试”.这是很片面的,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更长远的目标,要考虑服务学生的人生。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服务人生”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7.
学会学习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摒弃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培养儿童学习的自我造血功能,从而为人的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师道》2008,(11):62-62
本来,“教师即研究者”的倡导和实施是想让教师获得主动的自我发展,享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但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何谓研究”、“教师应成为怎样的研究者”等问题,致使“教师即研究者”不仅没有让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反而使研究成了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李润洲在《中小学管理》发文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凡是对某一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就可以称之为研究。这是一种广义的研究观,即把研究看作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一种学习,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虽然已任教30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使我认识到,以前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已经不适用了,所以,我特别认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放下“经验”的包袱,更新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成为科研型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诉求与基础教育的回应终身教育是当代教育思潮中涌动的一股极有生气的思想潮头,在这一思潮冲击下的教育实践重建,是当今学校变革、发展的重要背景。终身教育理念,是反思基础教育现实困境,进而探寻出路的重要视角。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由富尔主持撰写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时空观。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