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见义勇为保障与促进立法的性质,认为其当属公法无疑。文章以比较的方法,从调整范围、规范宗旨、法律性质以及成立要件等角度具体分析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制度的联系与区别。文章还就见义勇为的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介绍了国外相关的立法动态。  相似文献   

2.
浅谈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的界定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呼吁社会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作为切入口,提出了见义勇为的概念,分析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并提出见义勇为行为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关系,远非一种法律关系所能概括,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保障应定位于社会保障法范畴,由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负补偿责任,然后由国家向有关行为人追偿。  相似文献   

4.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必须保有和发展的一种社会关系。而今却出现道德实践滑坡,原因既有社会的、制度的,也有观念道德的。解决的办法是使见义勇为道德法律化,即,对作为行为给予切实可行的鼓励与保护;而对不作为行为予以相应的惩罚。  相似文献   

5.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无法准确定性,使得在处理案件时经常发生类似案件不同处理的矛盾局面.鉴于见义勇为行为对维护社会正义,弘扬道德观念的重要意义,从明确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保护见义勇为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理论的合理性,得出与具体案件相结合来分析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见义不为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不仅表征社会公德的沦丧,也昭示法律正义的迷失。见义勇为成为难题,既有传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有人们道德敏感性、道德感悟力的下降和缺乏法律保障等现实原因。健全对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道德赏罚机制,增强法律支持力度,是当前破解见义勇为难题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的认定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各地先后立法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但见义勇为者仍面临艰难处境,为此仍须完善并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社会保障。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是对见义勇为者予以社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各种合法利益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弘扬良好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法制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见义勇为行为与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对见义勇为行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是指没有约定或者法定义务,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进而进一步分析见义勇为行为的补偿原则和具体的补偿办法,最后对实践中几个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补偿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但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法治需求的提高,对见义勇为者不应仅局限于道德层面的嘉奖,更应该注重对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障。由于我国在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方面还相对滞后,不够健全、完善,本文拟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现状,以求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佟钊 《华章》2013,(28)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优良品质,古往今来得到的美誉甚多,也是值得被我们所颂扬的传统美德。然而,从近几年我国媒体曝光的大量见义勇为行为来看,很多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应有的嘉奖,更有甚者,受益人出于自保的目的冤枉见义勇为者,见义勇为者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解决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海艳 《考试周刊》2012,(80):195-195
目前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是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出现的,造成立法层级低,内容不统一,适用的条件不同,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因此,有必要将见义勇为纳入法律的框架体系之中。在见义勇为的立法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见义勇为层出不穷,这是值得称颂的。但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却让人痛心。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我国法律对见义勇为没有明确的专门性法规有关,对见义勇为统一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为此从民法角度出发,就见义勇为的概念及法律属性,救助者享有的请求权及范围,还有相关的立法问题提出建议,旨在制定专门性法规切实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论见义勇为的民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见义勇为之后,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属往往会遇到医疗、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法律救济。文章梳理了见义勇为的法律内涵,认为见义勇为民事法律救济同民法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救济手段包括:见义勇为者向侵害人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向受益人行使损害补偿请求权,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以及向国家行使国家行政补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6.
见义勇为的认定与救济原则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正确界定和对因见义勇为受到的损害有效救济是宏扬见义勇为行为的有效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使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的政治与道德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儒家的道德教育观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它压抑人性,束缚着人的理性发展.今天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增添了新要求但超高的要求仍存在盲目性和狂热性,我们的道德教育依然缺乏人性。人与社会,人是本,因此我们道德教育中“见义勇为”行为应以人为本,克服盲目和狂热。  相似文献   

19.
对见义勇为更需要的是进行法律评价。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正当利益,从长远计,首先最需要的是全民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但从现实来看,则更需要完善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20.
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具和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民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或者防卫过当)、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