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侵袭下,发端于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创业教育在社区学院中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潮流,社区学院更加关注和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和课程模式的变革。创业教育是一个与劳动力发展教育并行不悖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前瞻性教育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社区学院参与学术资本主义的能力。透视美国社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间质组织、中间组织、新的知识场域和提升的管理能力等组织机构和模式,是推动社区学院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影响并形成了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社区学院的课程体系和活动中很好地反映了学术资本主义提倡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2.
理工科优势大学的学科发展有其历史渊源,遵循了知识和学科演进的基本规律。学科变革促使理工科优势大学必须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和教育内涵。学科建设因而被大学教育改革所重视,成为影响理工科优势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79-84
学习是大学应对内外部需求的一种基本方式。学习文化的变革和重构,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深层发展动力的形成、办学决策和整合资源的方式。在学习权力转移、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信息技术普及等变革要素的共同推动下,大学学习文化呈现出建构性、情境性、主体性、协作性和技术支撑性的变革动向。这些整合的变革特征,要求大学管理在新的合理性基础上实现转型和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大学中,跨学科教育既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知识、科技乃至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诉求.然而,跨学科教育对大学组织架构、学术群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必然给大学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尚丽丽 《江苏高教》2022,(12):54-58
大学评价与大学发展相伴而生。随着“双一流”建设迈向新的阶段,社会各界对大学评价的关注和期待更加热切。知识生产方式的悄然变革对大学评价产生了新的影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与多元知识生产主体间的冲突、评估标准的统一性与学科发展特色间的冲突、一级学科评估与知识生产跨学科间的冲突。为此,呼应“双一流”建设诉求创新大学评价理念和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以内涵发展为目标探索回归知识生产本源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各国纷纷审视高等教育框架,制订跨学科研究发展计划,启动跨学科教育项目。跨学科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推动人才培养从过度专业化向削弱甚至消除学科壁垒的跨学科教育转向。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及问题的宏观性、整体性与复杂性,使得固守在单一学科框架的学术研究难以形成对其研究对象全面准确的认知,应有一种新的对话将各学科连接起来,使社会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焕发新的生机。中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社科类博士生教育应加快从囿于传统单一学科到协调跨学科育人理念与机制的转变,为学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本研究在跨学科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培养理念、实践环节、制度设计三个核心要素出发审视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并提出改善关键环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雷万鹏 《教育研究》2023,(10):15-21
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促进教育学知识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组织单元,基层学院既面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压力,也面临借学科发展之势提升学院治理能力的重大机遇。学科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是社会化建构的过程。学院治理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不能脱离学院治理谈学科建设。有效的学院治理有助于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有利于构建包容性学科发展格局。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超越“对标对表”发展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贡献度为导向,牵引学院治理体系变革,释放治理效能。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发展,学院治理应包容个体化学术探索,推动融入实践、面向世界的教育学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凸显了知识的价值和地位,推动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产生。本文从复杂性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入手,讨论了高科技时代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作者提出,根据复杂性时代需求、高科技发展特点和由此而来的人才格式的变化趋势,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核心功能,成为推动研究型大学变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陈大胜 《江苏高教》2020,(11):61-65
我国行业特色院校长期以来遵循的多学科建设模式,因其存在脱节于行业发展需求和追求增量式发展,造成学科同质化和多而不强的困境,已经难以适应快速技术变革和行业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在建设一流行业特色大学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学科组织进行变革,因此,基于"大科学,大行业"的发展观,聚焦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行业大学应重视跨界融合,通过加强学科外部环境的制度供给和激活学科内部发展动力的协同,强化学术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实践的双向互动,实现学科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学科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促进高校学科优化与融合、提高大学生综合性素质的高校合并改革,使我国高校具有了综合性或多科性学科体系,但遗憾的是,在这种多学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显见提高。视野狭隘、人文精神缺失、知识和能力的协调性低、问题意识不强、创造能力差等问题依旧存在。大学课程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的单学科课程意识、分裂的课程方案、知识拼盘式课程内容以及"给予式"实施方式是导致多学科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仍然低效的主要原因。充分发挥多学科体系优势,有效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素质,应注重强化多学科课程意识,形成课程的综合思维;合理优化大学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转变传统的知识课程观,促进从知识到素质的发展;构建"自主开放"的课程实施体系,促进大学生素质形成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学科制度化是系科制的核心,而系科则是大学的基础结构.由于分科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学科制度化危机不可避免.但学科制度一旦建立,实践中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便是仅仅作为大学组织建制的象征性标识或人类知识分类的符号体系,学科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对于学科制度化及其改造,比较慎重的选择是,从现实出发尊重人类现有的知识格局和学科划分,鼓励学科的开放和人员的流动,以渐进的方式推动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重点学科建设从国家层面向省级层面、校级层面延伸并日益制度化,重点学科建设本身演变成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我国大学内部制度的一部分,当前的重点学科建设明显具有政策性、层级性和封闭性等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方向,各类院校在复合型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着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格局,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复合的初级阶段,更要在思想和文化的复合上作出更多探索,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英语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新一轮高校内部院系调整逐渐提上了各校的改革日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我国高校内部院系数量过多的问题。本文运用定量方法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本科专业数量对院系组织数量的影响最大,按专业设置院系是造成院系组织扩张的重要原因。为此,我国高等院校必须打破专业办学的传统,以知识为取向,按学科设置院系,促进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类培养模式已在我国少部分高校中实施。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培养模式,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高校教育之处。从高校基层团学教师的角度出发,着力于研究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的特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学科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对高校自身,更对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推动和辅助作用。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为案例,分析了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北京工业大学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就重点学科建设如何更快更强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As knowledg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velops beyond the transfer of simple data and information to focus on knowledge that has meaning, values, purpose and a more integrated aspect, higher education is required to graduate students able to operate in a more worldly manner across disciplines.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is need has been to demand that universities adhere to more rigorous quantitative output measures of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response from universities has been mixed. While some academics are exploring teaching innovations to develop students' knowledge, research and problem-diagnostic skills through actively engaging them in authentic professional challenges, others are focusing on increasing discipline-linked research outputs. This is leading to a renewed debate as t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teaching and discipline-based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re-open this old division, a new framework is needed in which multi-dire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discipline-based research, teaching-as-practice and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re recognised. A conceptual Scholarship-Teaching-Action-Research framework is presented to provide focus for further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部制是大学以优化学术权力生态为价值取向的理想化制度安排,它内含了知识变迁对基层学术组织转型的要求。文章从价值取向、逻辑支撑、理论基础和体制安排四个维度分析了学部制改革的合理性。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各学部学科性质差异、院系历史沿革等不同情况,防止将一种操作实践认同为一种主流的改革范式,避免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中不同学部改革过程中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地方高校工程类学科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发挥其办学特色和优势,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推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和实践适应需求的新型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等级的竞赛,不断拓展他们的学业知识和技能来对接市场需求,逐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